关于放风筝日记
关于放风筝日记1
今天天气晴朗,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
下午第一节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不在,沈老师来上。她说:“作业订正好以后就出去放风筝。”大家都很开心,已经完成作业的学生,就去教那一些没有完成的或者蓝色的晴空里,五彩缤纷,红色、黄色、紫色的灯闪悬浮于空中,似飞蝶,似星光......那是风筝上安装的彩灯,把城市的夜空轻轻地点缀。
鸠兹广场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收一条“蜈蚣”,吸引了不少人围观。看着那么多形态各异的红红绿绿的风筝在城市的天空自由高飞,心情真是愉悦。每次看到放飞筝的人们,仰望天空,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都会感染我,这让我想起儿时放风筝的住事。
自己动手制作最烂的风筝是在一张纸上,从上下穿两个小洞,用线一穿,在纸的下端,用几根连起来的稻草当“尾巴”,把线放长一些,然后拉着线就跑,嘿嘿,这也许是史上最烂的风筝,居然也能飞起来呢!哥哥看着这烂风筝是一个劲地笑:“哪天哥给你做个漂亮的。”几天后,哥哥真的动手为我做风筝了,哥不知从哪搞来的竹篾,用铅笔刀,把竹篾弄得很轻很细,有长有短,然后用线把这些竹篾固定成倒的“品”字形骨架,用桨糊把纸贴上去,中间的线固定好位置,倒“品”字的底部两旁贴上长长的用纸粘连起来的“尾巴”,一个真正的风筝便完成了。春天里,在田野之中,放飞哥哥为我做的风筝,幸福无比,快乐无比。哥哥做的风筝,比我的烂风筝高明了去。我的小伙伴们还在放飞和我原先一样烂的风筝的时候,哥的风筝无疑是当时飞的最高、最先进的了。风筝在蓝天里越飞越高,随之也带来一个问题,普通的线,在风力的作用下,风筝飞得越高,线就有随时断掉的危险。终于有一天,当我眉飞色舞之时,突然手中一轻,断线的风筝,摇摆不定地向远处飘去......那一次,是我第一次有了失去心爱之物的伤心。
关于放风筝日记4
每年清明后,广场上空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作为中国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风筝已经飞翔了近二千余年的历史了。风筝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中,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其实,风筝也有其特有的乐趣,——相应,人与物的相应。在你不经意的控制下,风筝仿佛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彼此相望,通过长线,彼此相系。
我喜欢看风筝放飞,很少自己动手驾驭一张风筝。记得今年春节刚过,和几个朋友在广场闲游,看到一长者正专心于放风筝,眼睛眨巴眨巴的,仰视眺望着距离地面几仗高的燕子风筝,左手托着线盘,右手牵拉遥控着上空飞物,即使风带针刺,也无法动摇长者对这一运动的放弃。我们几个年轻人仿佛还不如那位长者,缩手缩脚,显得弱不禁风。
这燕子风筝赤黑色,燕尾两角固垂,在空中摇头晃脑的,可能头部稍重,一遇风,就左右摆动,面似童颜,略带微笑,挺可爱,看久了还以为那是个真家伙,有生命。
就这样我们待了好一阵,老人也是个热心人,见我们兴趣盎然,就随手把线盘交于我手中,笑着说:“光看有什么意思,不如自己放一放”。我也就没客气的`接过线盘,照着老人的样子,正儿八经的放起了风筝。别说这玩意看起来好玩,但实际操作也有一点难度,总是控制不好力度,线给多了风筝下落,线绷得紧了又怕短了。只要一点风,风筝左右大幅度摆动,我就没辙了。只听老人在一旁这样那样的指导,不过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一根香烟的功夫,我渐渐会驾驭这个黑燕子风筝,而且我和风筝通过那风韵似的长线,彼此相系。我们“眉目传情”,“心心相印”,脑子里忽现一个不正常的感觉,风筝是物非物,是人非人。是物,它总是在你意识的牵动下,与你默契,沟通。是人,它又以那单板的动作不停晃动,没有灵魂,没有生机。
我看又起风了,而且风速不小,急忙放开了胆子,松手,让线盘放出了更多的尼龙线。此时,风筝领会了我的意图似的,也眨巴的眼睛,想更高的上空浮去。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这只“黑燕子”,我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并且扯了一张小纸块,中间撕了个小洞,挂在线上,纸片随着风力,嗖地!穿近了风筝的跟前,我们更加的贴近了。
其实,人与人也有一根风筝线,我们相互了解,互相增进,不管对方离你有多远,或在咫尺间,维系双方的感情就如这根细长的尼龙线。突然断线,相隔遥远。
关于放风筝日记5
残阳如血,清风相随,孤影凛琳,枯花败叶。夕阳的残辉打在河边林木下,经由树下的败叶折射向远方,一对母子,手持风筝,放飞“理想”。收紧,拉线,回线,放线,一串动作让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有人说:孩子是风筝,父母就是放风筝的人。既想将孩子放出去,却又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
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生命中最如意最珍贵的东西。作为孩子的我们,既理解,又明白,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你们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全部理想和希望。
母亲,我们
关于放风筝日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