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善良教育”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 德国人的“善良教育”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最近,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回国。小聚时,她向我提起了德国儿童教育的现状,我听来感触颇深。也很受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改变希特勒法西斯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暴力倾向。目前,这种以饲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会为其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恤弱小。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会安排大家轮流喂养幼儿园的小动物,并定期组织评比,把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评为“饲养明星”,给予适当的表彰。德国的中小学,更是将“善良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经常开展诸如“善待生命”、“我与小动物”等讨论。很多学校还在作文课中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善待生命作文大赛”,鼓励孩子用自己平日里的观察,或者饲养动物的心得,去捕捉、记录那些善待生命的事例。优秀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诵,并在学校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
朋友德国房东的12岁小女儿丽塔,曾在一次作文比赛中,用充满爱怜的口吻描述自己为一只受伤的小鸟治伤的故事:“看着小鸟腿上的伤,我心里难受极了。妈妈拿来酒精,教我给它擦洗伤口,棉签一碰到它的伤口,它就双腿乱蹬,发出阵阵可怜的哀鸣。它一叫,一蹬腿,我的心就缩到了一起,浑身打颤。我知道,是酒精让它感到疼,我责怪自己用力太重,低声向小鸟道歉:‘对不起,都是我不好!’……”该作文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贯穿孩子们成长的始终,现在,许多孩子都能够自觉地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为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等,善待他人的风气在德国的小孩子中蔚然成风。
德国人有这样一种心理默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因此,在德国的
德国人的善良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