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 “忧 ”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能解愁吗?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补充:所谓用 “典 ”,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词句及旧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明月可掇吗?明月寓意是什么?反问加强愁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总结:诗人通过设问、比兴、用典等手法来抒写忧的。
四、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欣赏《横槊赋诗》
五、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1背诵 2系统集成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
曹操《短歌行》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