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09-11-30 15:31:11]
来源:晋江市教育局 作者:磁灶中学 黄冬玲 点击:8270
[字体:大 中 小]
一 、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男 年龄:16,先赢得他的认同。
(3)采用“情感投资”、“沟通”、 “寻找感觉”等方法来打开他的内心,让他明白父母及老师的用心良苦,向他灌输“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这样他在被批评、责骂时也就不易反抗了。
(4)借助榜样的力量,为了不让他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兴趣,安排他坐在尖子生的附近,并交代他们要主动帮助他。时间一长,他对于同学善意的帮助也就不再拒绝,慢慢地融入集体、学习。
(5)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理特定事情,适时地对他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面对老师的理解,他也就越不好意思再去故意犯错误。
(6)“呵护那一点点光”,抓住生活、学偶尔写得也很不错、历史、政治学科学得不错、集体劳动时也参与其中、集体比赛也能主动照老师要求做好等),针对他的这些闪光点,在适当的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来表扬他(点名表扬、不点名表扬、周记表扬、课间似无意地表扬)。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也进一步相信自己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更优秀的。
(7)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共同商量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希望家长尽量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教育他,少用暴力。家长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能让他感受到大家为他的付出。
(8)增强责任感,由于他休学一年,对学校情况比同学们都熟悉,让他协助班长处理班级事务,增强他的班级荣誉感。
(9)“先礼后兵”,在完全能够把握他后,在他违反班规、成绩下降时,也以严格的态度来教育他,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及不足。
六、个别辅导成果
(1)家庭生活:被试对象的父母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其父也认识到自己的暴躁的性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教育;其母也将更多的时间来分享他在校的学时交往的朋友。
(2)学习生活:被试对象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不再动不动就对老师无礼、乱扔椅子,进一步学会了克制。同时也能明白父母、老师对他的关心,能够理智接受批评。作业上也能基本完成,对于自己尚能学好的科目不轻易放弃。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取得了一优一良。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被试对象在诸多方面仍有明显不足,仍需坚持不懈地教育。
(3)交往生活:被试对象逐渐与过去那些爱打架的同学疏远,融入新的班集体,能够与大部分同学融洽相处。在集体活动中也能做好自己的职责,为班级争光。
七、个案总结
通过以上的多方努力,被试对象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也逐渐相信自己原来也是可以做一名好学生的,重拾自信、快乐、礼貌。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只要我们坚信并奉行“爱心教育”,会从找到真善美的!
一、沉默是金。
俗话说,班主任要嘴勤,怎么还冒出来个沉默是金呢?来看以下
德育教育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