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赵江林 [内容提要]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1991年印度新的经济政策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两个发展中大国开启了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对外开放意味着两国将外部市场作为一个新的自变量置入本国的经,一国必须拿出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或服务产品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才能将外部市场提供的机遇转化为现实。为此,开放条件下的后起国家要比封闭条件下的后起国家做出更多的适应国际环境需要的努力,这也是一旦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之后,后起国家通常伴随有较大程度的国内改革,包括关税、经济管理体制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一旦国内市场获得充足发展之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重新由本国市场来主导,不过这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规模。小,仍无法解决大工业所需要的市场规模,因而小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有可能长期存在,大国则不然,一旦大国内部市场兴起之后,大国国内市场有可能重新回到主导工业化进程的地位上。简言之,在开放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对大国还是小国,外部市场对后起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更大的“主导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状况可能会随本国经济规模的不同有所改变(见图2)。
在开放经济下,除了走上述的工业化道路之外,世界上也有部分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比如中东等地区的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者是具有某种突出优势的小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不依赖于工业来实现经济发展。由于有了世界市场,只要能拿出可以与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产品,就能实现经济增长,在这里工业化就不一定是唯一的致富之路。至于这些“跳过”工业化、直接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成功国家,还只是在经济规模不大或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中出现。对于大国如印度,这种跳跃式经济发展道路能否取得成功尚且是个未知数。
总之,后起大国既可以在封闭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是欧美国家已经证明了的,也可以在开放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且后者的工业化进程要快于前者,这主要是因为后者可以借助外部市场,略去了漫长的内部市场扩张的过程,这也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所证明。当然,在开放条件下大国也可以选择尚无定论的非工业化道路。不过不管怎样,存在一个可以利用的外部市场是后起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拟利用上述的分析框架,对中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期望
对中印经济发展有一个较明确的阶段性认识。
近年来,印度经济驶入增长的快车道之后,因中印两国存在的较多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使中印比较被推上了“显学”的位置。迄今为止的中印比较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两国总体经济制度、产业发展模式、经济改革路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条件、竞争力、经济发展潜力等等。尽管中印比较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尽相同,不过通过比较,尽可能展现了中印经济发展过程中双方存在的优势、劣势、差距与不足等,并据此或明或暗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来预测中印经济未来发展前景。上述研究为本文开展中印比较提供了智力支持。
不过,本文与已有的研究所不同的是拟将中印比较置于国际背景之下,更加强调外部力量在两国开放的初始阶段对它们的发展路径的影响。中印两国先后于1978年和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意味着两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放弃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奉行的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战略,转而允许国际因素对本国经济发展施加影响,自此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基础开始从封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
至少到目前为止,国际因素所引起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是有说服力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和1991年印度新的经济政策颁布之后,中印开启了在开放条件下的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自50年代开始的封闭状态下的工业化进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自50年代至两国经济改革之间,中印两国均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不管这一道路的选择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或两者兼而有之,两国都建立起了相对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即使像印度这样有市场经济基础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带有很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可以说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发展道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两国在随后取得的经济成果上也颇为相似(见图3)。例如,甚至到20世纪90年代两仍相差无几,如果比较两国经济总量的话,。这里可以做的一个推测是,如果两国继续在封闭条件下推行两国工业化进程,今天两国仍然有可能取得大致相同的工业化成果。不过,自90年代以后两国经济发展成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仍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两国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则很难解
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