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工作总结留守学生工作总结第一篇: 留守学生工作总结留守学生工作总结- 黎南一. 我班“留守学生”现状分析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 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 的祖辈文化水平低, 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 思想教育, 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 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 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 “孩子在学校, 家长出钱学校管, 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不迷信、常打牌、饮酒等,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 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 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 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 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 一些常年在外做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 给孩子钱十分慷慨, 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 学习上怕吃苦头, 不思进取, 自由散漫, 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厌学、逃学, 乱花钱, 爱上网等不良行为, 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 由于学校单方施教, 往往收效甚微。学校教育的“困区”: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 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 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逆反心强, 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 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竞争日益激烈,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制定“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措施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 为了全面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我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 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 全面贯彻落实, 认真作好“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建立“代管家长”队伍: 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 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 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 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 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 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 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 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 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转化“问题孩子”。.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 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 情感沟通录袋收集学生学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 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 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 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利用微机室、电话超市等资源,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开办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 为留守儿童和全体学生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第二篇: 留守学生工作总结一. 我校“留守学生”现状分析 1.“留守学生”数量较多。我们 xxx 共有中学 x 所,小学 x 年,共有中小学生 xxx 人,其中父母外出务工有 xxx 个,约占学生总数 45% 。“留守学
[留守学生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