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每年的5-6月份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在这段时间内家长们一定要给宝宝们做好预防措施,每个地方地区的大人都应该做好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这样才可以让宝宝们远离手足口病,远离疾病的困扰。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欢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疫情(Ⅰ级)、重大病情(Ⅱ级)、
较大疫情(Ⅲ级)和一般疫情(Ⅳ级)。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一般病情(Ⅳ级)的应急处置。
四、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
建立县、镇、村三级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要求开展手足口病日常监测工作。
(二)预警:
镇卫生院根据各村卫生室提供的监测信息,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做出疫情预警。
(三)报告:
在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时,镇卫生院应将诊断的手足口病疑假病例转送到县人民医院。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原则:
当辖区内疫情达到本预案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处理,并向同级政府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建议。同时要遵循手足口病发生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行下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预警和反应级别。
镇卫生院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对在托幼机构、学校或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手足口病,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维护社会稳定。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策措施:
1、暴发疫情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⑴控制传染源
①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的婴幼儿实行医学观察、严格管理传染源。该病的潜伏期为2-10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对于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为临床症状消失后7天。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由乡镇、村街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每日记录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和出疹情况。 ②各村卫生院和个体诊所要积极救治病人。要不断总结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同时,积极配合县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要严格掌握手足口病病例治愈标准,防止疫情扩散。完善诊疗记录并做到有项目齐全的门诊资料,认真填写患儿家长姓名、电话和详细的家庭地址,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⑵切断传播途径
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病例发生所在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地,尤其对于集中供水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⑶保护易感人群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托幼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一定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病儿童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对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采取停课停学等措施,以保护易感儿童。
⑷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服"等。
⑸患手足口病儿童假期建议
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建议休假直到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两周。≤7岁的密切接触者建议休假接受医学观察一周。
⑹暴发疫情结案标准
①所有临床病例均治愈出院;
②最后1例病例发生后连续7天无新发病例;
③所有疫点均已终末消毒。
2、散发疫情处置
处置原则:由专人负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