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吃”的变化.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吃”的变化
张国华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也。我今年62岁,从我记事起,至今已有50余年,50多年来,我亲历、亲睹、亲闻了“吃”的变化。

一、从吃饭数量上看饥饱“吃”的变化
张国华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也。我今年62岁,从我记事起,至今已有50余年,50多年来,我亲历、亲睹、亲闻了“吃”的变化。

一、从吃饭数量上看饥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之前连年的战争,粮食消耗过大,往往寅吃卯粮。
1953年11月起,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农必须将应统购的粮食交售给国家或国家指定的商业部门,由国家集中管理,对城镇居民和需用单位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供应。当时的粮、油是有计划的、限量供应的。
农业集体化后,由于这种生产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能有效增长,农民分到的口粮十分有限,当时有“够不够,三百六,吃不吃,金皇后”的说法,每个全劳力每年只能分到360斤原粮,这就算是不错的生产队,分300斤左右、200多斤的生产队还很多;如果要分薯类(红薯、马铃薯),每4斤(或5斤)还要折抵1斤口粮,为了填肚子,有的社员宁愿扣抵粮食,也愿多分些薯类。
而城镇居民则实行定量供应,每个成人每月28斤成粮、3两油。
在学校,体育教师每月供应42斤,就因为可以多吃14斤粮食,有的教师竟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当上了体育教师。
在煤矿,坑下工每月供应58斤,因之,很多人都积极要求下井。
那时候,出差办事、探亲访友,都必须带上粮票,没有粮票,买不到食品,非挨饿不行。有一年我到上海,粮票用完了,结果跑了一下午,才吃到一碗“议价”(不收粮票,价格较高)阳春面。而其它食品,如肉、蛋、粉条、豆腐、醋、大宗蔬菜等也是凭号限量供应。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90年,粮食合同定购又改为国家定购,农民在完成定购任务后放开经营。
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生产直补,减轻了农民负担,至2008年夏季,全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如今的市场,粮油肉禽蛋奶畅开销售,应有尽有,人们不再为买不到、吃不饱犯愁了。

二、从食品结构上看水平

农村实行集体化后,农业社、生产队单纯追求产量,玉米、高粱的种植面积比例很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种啥分啥,分啥吃啥,常常是早饭玉米面窝头,午饭高粱面擦尖,包皮面(用核桃大的白面包西瓜大的高粱面)、二合面算是改善生活,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才能吃上一顿白面。
那个时期,人们把吃好面(白面)、吃肉当作一种奢望,有顺口溜云“四个盘子一壶酒,好面旗子肉打卤”、“白菜心心,猪头丁丁,吃得哼哼”、“亲不过的娘舅,香不过的猪肉”,足以说明白面、肉类的奇缺。
城镇居民的供应品种也十分单调,粗粮多,细粮少,除了25―30%的白面,其余就是玉米面、高粱面、小米等。
高粱面是“火性大、口感差、吃到肚里拉不下”,当时我在乡村学校教书,买不到苏打、碱面,高粱面窝头

“吃”的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紫鹃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3-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