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传为起点看文献的形成和流传
于少飞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区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近代著名学者杜泽逊先生在他所著的《文献学概要》一书中将文献的形成过程概括为著、述、编、译四种。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文献的成书看似清晰明记载的文献,是与文字同时产生、相随发展的,但见于历史记载的,也只能追溯到夏商时代。”这就是说文献的形成滥觞于文字的产生,但是,文字的产生远比文献的形成要早, 而且远古时期用文字记载的文献有很多已经绝迹,无从考究,我们现在也只能从考古发现的文字记载来研究文献的形成。由此可见,文字是构成文献的必要条件,有了文字,才有文字记载,也才有文献的形成。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出,文献在成形以前,内容已经存在,只是因为文字等载体缺乏而未能很好地保留下来。可见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是文献得以流传后世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交流思想和传播知识,大多是运用表情、手势、语言等自然表达方式和结绳、刻木等记事方式。正如汉代郑玄《周易注》中云:“古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但是不论是结绳还是刻木记事,它们本身都不是文字,只能看做一种图画,人类的表情和手势更与文字无关,所表达的意思只能在当时领会,通过口耳相传被人们所了解,这种流传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可能出现讹误,造成后世的误解。所以,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结绳刻木记事,都不是人类积累知识、传播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才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文献,繁衍人类的文明。
神话传说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
尽管学术界一直认可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这并不是说殷商之前没有文化知识在传播,只能说没有被系统的保留下来。所以文献的雏形应该追溯到文字形成以前。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中提到:“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待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是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也。求其意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这里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论是言大道,或者言常道,都是古书中所传言存在的文学遗产,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毕竟伏羲、神农、黄帝等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神话色彩的。马端临又在后面写道:
“按古书之流传于今者,惟六经。六经之前,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已。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则国家之所职长者,此也。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则学士大夫之所诵习者,此也。今其书亡,而其意则略见于孔氏尚书之序,故录之以为经籍之始。”在马端临看来,并非说孔氏尚书之前没有文献,只是因为这些流传的文献都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还有诸如很多学者著作中常引用的“河图”、“洛书”等等,都是无法考证的。也有后世学者为了方便某种文献的研究在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中寻找历史根据,甚至多有穿凿附会之嫌。
(三)“文”与“献”缺一不可
郑玄将“文献”一分为二来解释,“文”即是指文章,而“献”指的是“贤才”。这一点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推崇。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论语集注》在解释《八佾》这段话时说:“杞,夏之后。宋,殷之
从流传为起点看文献的形成过程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