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段瑞君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文章从城市化的角度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探讨。通过市场需求、社会分工、城市效应和创新等渠道,城市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中部元,%,,占全国54%。可见,目前中部地区的市场需求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斯密的观点,农村与城市相比,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可见,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市场需求增加的过程,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相应也会增加,从而带动了食品、服装、机械、电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地区,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26元,而农村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53元,。对中部地区而言,城市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区域最大的市场,城市市场规模越大,其经济优势越明显,吸引区外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越强,城乡之问的交易越频繁和交易量就越大,城市带动乡村经济的能力越强。
2、城市化促进了中部地区社会分工
中部地区的社会分工还处于较低层次,分工体系主要以农业、矿产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展开,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还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正是由于中部地区所处的这种社会分工的现状,也造成了中部资源省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局面。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城市化的发展将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演进,分工的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增长过程,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越高。目前,中部地区都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向高端产业进军。根据国家的规划,中部地区将成为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也只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加以实现。
3、城市化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的聚集效应
城市化经济的最大特征为对企业和产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因而城市化经济中的经济聚集不限于某一产业内不同企业,而是众多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聚集。正因为这种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聚集,大大降低了区域整体的交易成本,经济活动聚集在城市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这反过来又强有力地
刺激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城市化效应。目前,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城市效应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如深圳特区、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较好的发挥城市聚集效应的增长极。中部地区由于城市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城市效应,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优质资源汇聚到城市,从而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
4、城市化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创新
就城市化经济而言,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城市中,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尽管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都具有周期性,但不同行业的创新周期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时间段,因而城市总的创新活动相对而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城市就是创新的发源地,也是经济变革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从表3可以看到,中部地区6省与广东省相比,在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R&D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差距非常明显,说明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通过城市化的发展,依靠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必将可以提高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三、中部崛起过程中发展城市化的对策
1、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城市群是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城市组成,群内城市之间保持比群外城市更为密切的要素流动、产业联系和信息交流。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将会从“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为主体的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城市群形态转变。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聚集的趋势不断加强,中部地区已经意识到城市群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重视城市间联合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中部地区都在积极规划本地区城市群建设,如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群、山西的太原都市圈等等,建设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途径。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
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