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2021/4/26
1
心脏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产生电激动,它出现在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激动的电流可以从心脏经过身体组织传导至体表,使体表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2021/4/26
2
本图/26
20
2相末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大大增加,故K+ 从膜内高浓度处加速外渗,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变为负电位,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T波。
请看下页
2021/4/26
21
0
+20
0
-60
-90
(mV)
1
2
R波
ST
T
3
2021/4/26
22
当细胞内电位终于恢复到-90毫伏并维持在此水平上,即为静息膜电位,这个时期称为4相。4相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
请看下页
2021/4/26
23
0
+20
0
-60
-90
(mV)
1
2
R波
ST
T
3
4
2021/4/26
24
从0相开始到4相开始的时间称为动作电位的时限,相当于Q-T间期。
请看下页
2021/4/26
25
0
+20
0
-60
-90
(mV)
1
2
R波
ST
T
3
4
QT间期
2021/4/26
26
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
电偶学说
2021/4/26
27
1、除极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
请看下页
2021/4/26
28
探测电极
2021/4/26
29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电荷(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膜内,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位,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请看下页
2021/4/26
30
电源
除极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穴(负电荷)在后。
电穴
也称为偶极子
2021/4/26
31
刺 激
-
+
电穴
电源
除极
2021/4/26
32
除极时,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请看下页
2021/4/26
33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状态。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即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请看下页
2021/4/26
34
0
复 极
1
2
3
4
2021/4/26
35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探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则产生向下的波形,若探测电极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请看下页
2021/4/26
36
(+)
电源
(-)
电穴
探测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除极方向
2021/4/26
37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
请看下页
2021/4/26
38
在实验的条件下,由于复极与除极的程序相同,即电穴在前电源在后,故在单极电图所记录的复极波(T波)与除极波(QRS波群)方向相反。
T
2021/4/26
39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是因为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请看下页
2021/4/26
40
心 内 膜
外 膜
本图所显示的就是心内膜和心外膜除极过程:
探测电极置于心外膜。除极时,从心内膜开始,然后,心外膜才开始除极,两者除极方向相反。由于内膜先除极,探测电极所记录为正向波。
2021/4/26
41
心 内 膜
外 膜
本图为实验条件下,心肌细胞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故使内膜先复极完毕,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021/4/26
42
心 内 膜
外 膜
加温
由于心外膜温度升高于心内膜,故交换速度加快,使其复极先于心内膜结束,致使T波主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这也是正常心
迅速看懂心电图-心电图的原理(80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