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读后感
第一,中医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更是反映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的一门哲学。中医处处体现着辩证和整体的哲学思想。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来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中医在认识疾映了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要是没有中医,古代中国人民根本不可能战胜疾病,中华民族就不能繁衍至今。那种认为中医无用,应该消失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群众、社会、政府各方面都要重视起中医来,努力扶持它的发展,这样才不会让这样一门科学渐渐衰落。 第二篇:《走近中医》读后感《走近中医》读后感 一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无外乎是说中医的原理无法被实证这一理由,说的明白点也就是中医的理论来自阴阳五行,因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所以中医是伪科学。这种观点全然不顾中医数千年来的经验积累与实际功效,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当前人们对中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也经常向医生专家咨询、探讨中医的问题,但需求的旺盛不可避免地导致众多并不成熟,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少数商人专采中医文化当中的奇谈怪论以大肆宣扬,故弄玄虚,混淆医巫,以迎合求各种奇怪需求者的口味;甚至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无限夸大中医的诊疗范围,将某些只适用于特殊情形的治疗方法不加选择地大力推广,以蒙蔽病患,在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充斥着编造的并不符合中医理论的普及读物。 应该说,唐云所著的《走进中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普及中医理论的著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强调了中医讲究一个整体,讲究动态平衡,讲究人体自愈。中医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玄,甚至可以说,掌握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已经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小病了。 让我们一起从《走进中医》开始,对中医有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章走出信任危机与第二章让中医走下玄坛,这是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的纠正,尤其是将中医归于“玄”,这是对中医产生不信任最重要的原因。而中医真的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三章健康的本质、第四章疾病的产生与第五章外邪致病,讲述了从中医角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医的健康是真正的健康,是以人对自身的感觉来判断是否健康,而不是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不健康,这种判断方式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个方向。 第六章生命的基本物质、第七章人体精气的仓库、第八章情志与疾病、第九章饮食的通道、第十章内生五邪与第十一章痰饮和瘀血是对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些阐述。在这里可以发现,中医的基本理论与所谓现代科学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中医本身处于不利地位也正是因为中医本身的一些基本理论难以用数据来体现。但事实上,就如同之前中医对健康的定义一样,中医其实并不需要数据。
第十二章察言观色话望诊到开始,则是中医治病的一些实例与解惑,这对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毛小病也是有帮助的。 第十九章中药是如何治病的,这里解答了中医治病的原理,真的非常简单。 第二十章汤头揭秘开始,则是中医治病常见的一些手法。再回过头来看,正因为中医是从整体动态平衡来看问题的,那么要求中医在局部问题上给出实证就是没有意义的。中医和西医作为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体系,用这种体系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体系,其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对于尚未获得现代科学充分证明的内容,实在不宜向非中医专业人士大肆宣讲。将这些内容盲目地公之于众,以求新求异、哗众取宠,必然招致非议,令中医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中医是相信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原因。 现代社会中人们很习惯于先求西医,西医无望再求中医。这一方面是由于西医治标见效快,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对中医的不信任。西医的特点是以实验为根据,引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与临床,善于对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提出不了,就会产生临床上所说的不治之症。然而西医所提出的新对策可能存在很大的二重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副作用很多。中医是按传统的经验积累与黑箱探索的方法认识医学规律的,所采用的措施也基本符合自然疗法,对看 准了的东西,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容轻易改变,因此在世人眼里,中医比较保守、落后。由于中医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挑战能力有限,因此中医也有很多的不治之症。 而且,中医入门简单而深入难,优秀的中医难以像西医那样速成,中医所依托的理论也难以在仪器上体现,但这些并不应该成为中医发展的障碍甚至是反对中医的理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中医理论体系也是有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的。相对中医和西医的比较,绝不能陷入到谁对谁错的批判中去,应当允许互补的观点、方法并存,重要是善于比较,做出取舍,让中医这一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为我们的健康做出贡献。
《走近中医》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