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2021/1/12
2
深静脉血栓行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诊断,同时可行血浆蛋白S 、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PA〕等检查以到达求因诊断。
诊断
2021/1/12
13
DVT的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 d;
慢性期:发病>30 d;
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2021/1/12
14
2021/1/12
15
早期治疗
:抗凝是DVT的根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病症、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利伐沙班〕等。
2021/1/12
16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
2021/1/12
17
(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指南〕.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VT of the leg treated with LMWH, we suggest once- over twice-daily administration (Grade 2C) .(一日一次优于一日两次。〕
备注:每日一次的 剂量等于每日两次剂量的总和,防止一次ih。
2021/1/12
18
(3)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才能强于普通肝素。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更合适使用。
(4)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1次,无需监测凝血功能。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2021/1/12
19
(5)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结合使用,建议剂量~ mg/d,2~3 d后开场测定INR,当INR稳定在~并持续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2021/1/12
20
(6)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能。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
2021/1/12
21
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结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
高度疑心DVT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断定是否继续抗凝。
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2021/1/12
22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响少;常见的不良反响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60~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续5~7 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响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2021/1/12
23
(2)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能进步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系统溶栓的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
DVT有一定效果,在部分患者能保存深静脉瓣膜功能,减少PTS发生。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