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诗评 宋 梅尧臣
?ArticleID=2136 哈哈儿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梅氏诗评 宋 梅尧臣
?ArticleID=2136 哈哈儿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赐进士出身。嘉祐(1056-1063年)初,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撰《唐载》,多补正,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尧臣少即以能诗名天下。司马光、苏轼、王安石诸人咸敬重之,尤与欧阳修善,世比之韩(愈)孟(郊)。著有《宛陵集》。《宋史》、《宋史新编》、《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修唐书史臣表》等有传。元人张师曾有《宛陵先生年谱》。
梅尧臣诗风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刘克庄《后村诗话》称:“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梅诗为宋诗之先导,并能自立一宗。现存诗二千八百多首。
在诗歌理论上,他继承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诗论,针对“西昆体”内容空虚的流弊,提出诗歌应因事、因物而作,即“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强调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在写作技巧与风格上要求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以“意断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为善,以“平淡”为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均见《六一诗话》引)这些主张正是纠正内容空虚、词藻华丽诗风的一剂良药。 梅尧臣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对北宋诗歌创作的革新,扭转“西昆体”的不良倾向,发生了重要作用,从而为宋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后来江西诗派、南宋大诗人陆游等都有影响。
《梅氏诗评》一卷,不见诸家著录。
《梅氏诗评》提出诗有“八势”,诗禀“六义”。势者,气势也。所言诗句有“毒龙势”、“灵凤合珠势”、“猛虎出林势”、“鲸吞巨海势”。仅此四势,疑有缺漏。所谓“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评诗注重政治内容。所记贾岛《送杜甫》诗,据《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二,当为《送杜秀才东游》之误。
哈哈儿据《格致丛书》本录校制作。
一、诗有八势
《咏雪》诗:“漭荡缤纷下无际”,此毒龙势也。“旋从风势乱纵横”,此灵凤合珠势也。“飘来平处添愁起”,此乃猛虎出林势也。末句云:“济得民安即太平”,此乃鲸吞巨海势也。
二、诗禀六义
《履春冰》诗:“一步一愁新,轻轻恐陷人。底深难驻足,岸阔恰回身”,此风赋二义也。“薄光金
梅氏诗评宋梅尧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