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很小
初看“英国儿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惊讶坏了!—-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这些“野玩”工程,跟我儿时在老家的玩法多么相似!这么土气,这么“低档”
我的手很小
初看“英国儿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惊讶坏了!—-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这些“野玩”工程,跟我儿时在老家的玩法多么相似!这么土气,这么“低档”,哪里能觅到一点“英伦风"的影子?但我着实为那些正亲身做着这50件事的孩子庆幸。这样玩,才像个孩子!
我们的孩子早就不这么玩了。小小的孩子,休息日要“上班儿"——,我们的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画画;在人家的孩子无腔无调地吹柳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全神贯注地弹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存心叵测的谎话,几乎蛊惑了全中国的父母的心。不得已,我们的孩子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童年,硬着头皮去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而结果,培养起来的却极可能是“负兴趣”——对孩子智力资源的超前掠夺性开发,使孩子视知识、艺术如寇仇;或者即便当下学到了一星半点的东西,但那在兴趣驱使下的毕生“持续奉献"也定然和之无缘。
我们的孩子哪像个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玩法和活法,他们要按照大人为他们设计好的跑道,拼命向前奔跑。家长们根本不懂得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为孩子设计人生。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当父母的成长停滞下来之后,他们对自己能否长久立足社会产生了宏大的焦虑,但他们不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排解这焦虑,而是不约而同地将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就这样,父母摇身变为了孩子的
“债主",他们逼孩子“还债”,不惜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让亲情关系悲惨地沦为了“债主”和“债务人”的关系。天天逼着孩子“还债"的父母啊,你敢不敢说透这样一层意思:我每日死命催逼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因为爱自己!
“拼爹”的孩子不会有长进。
“拼儿”的父母不会有指望。
据说,北京叫停小学生奥数竞赛培训班后,相关培训人员及相关出版人员相拥而泣,因为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每年上亿元的进账啊!大概,只有中国的父母才肯于在这上面一掷千金吧。
即便像“爱情”这种全人类公认的好东西,孩子都有权无视它甚至鄙视它,为什么?因为,他们仅仅是个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喜欢把事情搞糟,,童年时没有玩够的
我的手很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