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设一个老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反思对老师成长的帮助和作用。他认为写教案和写反思,后者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是很有限的。
而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回绝反思的理由。正因为意识的淡薄,才会觉得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还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感受反思对于老师成长的帮助。
三、缺乏反思的行为和方法。
什么时候做反思?如何进展反思?
尤其针对新手老师这两个问题就是反思的难点。因为,一线老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多半以专业技能为主,参加工作之后,为了尽快上手,都会以保教工作的开展为主要任务,,反思这个概念几乎是从幼儿园的会议中,或者专家的培训中听到的一个词。所以,很多老师对待“反思”这个词,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反思、反思、在反思,但是对于理论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反思的问题,我们还不甚理解。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老师专业标准》(下文中称为《标准》)中在老师反思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为我们老师的反思行为和方法提出了指导方向和思想,对我们老师的成长和规划提出了珍贵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标准》的相关内容和我自身的经历,我想谈一谈老师反思行为的重要性和反思的方法.
首先,要让老师乐于反思、积极反思,而不是被动的、带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去完成反思,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还要结合《标准》中所提出的相关指导要求,进步反思的才能。在彭兵老师的《成就专业的幼儿老师——幼儿老师专业开展阶段研究》一书中也明确和详细的提出和分析了现今老师反思出现的问题和技巧、方法。
一、《标准》指出:老师应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展反思,改进保教工作。
老师的行为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幼儿。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均给幼儿带来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仅从一节教学活动而言,其反思的价值就非常可观。“教育是带着缺憾的艺术”,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无止境的反思。从不断的反思当中寻找自身的教育问题,从而进展改进教育策略,老师自身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有些老师对反思也很重视,但是只是针对于教学活动的反思非常的关注。在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当中,我们经常有自我反思、帮扶反思、小组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效果也非常的明显,对老师的帮助也是非常之大。但是,大家却无视了教学活动以外的教育行为反思。陶行知说:“一日生活即教育!”就是说,幼儿在园内的所有时间都应当有教育行为,那么我们的反思又怎么可以仅仅着眼于教育活动之上呢?
现如今,大部分老师都处于对教学活动反思的内容,对日常教育行为的反思的关注明显不够。因此,,观察我们自身和身边老师的教育行为。在观察中找到的问题进展分析,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展对自我的反思,和同伴之间互助的反思。
观察和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教学活动,还应当注重教学活动以外的所有出现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针对集体表现的问题,还应当关注幼儿个体的开展和表现。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擅长观察、擅长发现、擅长分析、擅长反思的老师。从而完善自我的教育行为,提升自我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程度.
二、《标准》指出: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和问题,进展探究和研究.
无论是在教学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