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物理学史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重物比轻物落的快。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1638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高中课本物理学史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重物比轻物落的快。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1638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证实了重物与轻物下落的同样快。且通过斜面实验得出,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的加速度相同,并由此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通过小球沿两个斜面运动的“理想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该“理想实验”使人们认识到引入能量概念的重要性。)
3.笛卡儿补充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观点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1687年,动力学的奠基者,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总结大量经验与事实,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9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5.1678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和压缩量x成正比,即:F=kx。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开行星运动三定律.其第三定律是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依据.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k=a3/T2
7.公元2世纪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行星的逆行相关理论(地心说)。
8.公元1543年,波兰学者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月球,进一步表明了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
9.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称装置比较准确的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10.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万有引力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1799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对牛顿引力理论做了透彻研究后指出,对于一个质量为M的球状物体,当其半径时,即是一个黑洞。
11.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为了纪念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2.1752年,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
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和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了避雷针。
命名正、负电荷。
1751年,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称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
高中课本物理学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