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
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
主讲人:邓如非
日期:2018年5月18日
烧伤休克期的概念
烧伤休克期又称为“体液渗出期”,是指烧伤面积较大(一般指二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
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
主讲人:邓如非
日期:2018年5月18日
烧伤休克期的概念
烧伤休克期又称为“体液渗出期”,是指烧伤面积较大(一般指二度、三度烧伤面积成人在15%,小儿在5%以上者)发生体液丢失(血浆外渗)而导致循环血量下降,血流动力与流变学改变,进而发生休克。
体液渗出速度一般以伤后6-12小时内最快,持续24-36小时,重度烧伤可延至48小时以上。
补液治疗抗休克的重要性
液体疗法是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及时有效地扩容是防治休克的第一步。在休克期内配合医生及时、有效扩容,根据监测指标调整个体化的补液方案,使病人平稳度过,为下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
补液液体种类(补什么?)
1
补液液体量(补多少?)
2
如何补液(怎么补?)
3
休克期补液治疗
补液液体种类
补充细胞外液,短时间扩充血容量
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晶体液
%氯化钠、平衡盐溶液(乳林)、林格氏液、%碳酸氢钠、乐加、田力、5%葡萄糖盐水
胶体液
盈源、血浆、人血白蛋白、红悬
水分
5%葡萄糖+维生素C
人体正常需要的基础水分
平衡盐溶液配方
eg:
3000ml平衡盐溶液的配制方法:生理盐水2000ml+%碳酸氢钠1000ml(用5%碳酸氢钠250ml+5%葡萄糖750ml稀释)
补液液体量
ΙΙ°和ΙΙΙ°
小于14周岁
小于1周岁
(伤后前8小时补一半,后16小时补另一半)
(均匀补入)
依照第三军医大公式
如何补液
先快后慢:前期为体液渗出高峰期,力争在伤后半小时内建立补液通道
A
先晶后胶:由于血液浓缩,先晶体液扩容后在再输胶体液(伤后12小时)
B
先盐后糖:先输入电解质后输葡萄糖
C
液体搭配:晶体液、胶体液及水分应交替输入
D
见尿补钾:伤后第二个24小时,尿量大于30ml/h补钾
E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是指烧伤休克已经发生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的液体复苏治疗, 往往得不到预想的疗效, 在后续病程中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有相关人员根据动物实验观察, Ⅲ度烧伤面积达到体表面积的40%, 伤后6 h才开始的液体复苏治疗可被视为延迟复苏。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补液
1、伤后第1个24小时补液量
成人:体重 (kg) ×烧伤面积(%)× ml(晶、胶体比例为1∶1) +水分2000 ml;
2、伤后第2个24小时补液量
入院后8小时内输入一半,后16小时输入另一半
成人:体重(kg)×烧伤面积(%)×(晶、胶体比例为1∶1) +水分2000ml;
于24小时内均匀补入
休克监测
A
尿量:应达到1ml/()
B
心率:应小于120次/分
C
血压:收缩压大于90mmHg、脉压大于20mmHg
此外还需监测患者呼吸、末梢血氧、精神状态等,有条件应动态监测血气、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浓缩程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休克期前期补液量多,补液速度快,应在严密监护下进行,防治因补液过快导致的并发症
监测指标
如出现血压低、尿量少、烦躁不安等现象,则应加快补液速度。
补液治疗的注意事项
不应片面依赖补液公式,随时调整补液速度、量及成分
01
补液时机越早越好,伤后半小时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02
避免补液过多,防治相应并发症(心衰、肺水肿等)
03
不能单纯依靠补液复苏,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04
★注重烧伤休克期中个体化的补液治疗
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应遵循“有公式可循,不唯公式而行”的原则
eg:
超重和肥胖烧伤患者
A
肢体残缺烧伤患者
B
高压电击伤患者
C
老年及小儿烧伤患者
D
化学烧伤患者
E
伴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
F
案例
烧伤面积75%,体重16kg的4岁患儿,2018年5月12日15时烧伤,于2018年5月12日22时30分入我院治疗,中途未做特殊处理。
延迟复苏病人
第一个24小时补液总量为75×16×+80×16=3440ml,其中晶体、胶体各1080ml,水分1280ml
第二个24小时补液总量为75×16×
《烧伤休克补液》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