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2.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如何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收入差距拉大现象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二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三是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四是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一是为什么提出必须允许“先富”,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政策。二是允许“先富”的正确含义。 三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
二是分配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注重社会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4分,共28分)
1、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非公有经济实现18 ,%%。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集体经济实现25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 ,%,其中国有成分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