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发展儿童个性
泾源县教研室 洪晓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对保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儿童个性,让他们在一日活动中自由、健康、快乐、全面地去发展。可是在农村,,只要是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予积极的评价,满足幼儿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以后继续去求知、探索。总之,教师是幼儿与活动之间的中介,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利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主动参与、相互交往,探索尝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进行适当引导与点拨,
“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在一日活动中尽可能地给儿童提供张扬个性、展示才华、满足需要的机会,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核心因素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老师必须要有爱心、要真诚、要宽容,要融入到儿童中间,成为他们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要随时创设温馨和谐,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聊天环境,提供畅所欲言的交流机会,留给表白内心的空间,让他们敞开心胸和你谈天说地。如同好朋友一般,深入浅出地与他们交流彼此内心的感受、烦恼与快乐,不要让儿童感觉到教师像河水“深不可测”。平时要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多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史及爱好、特长、、亲切、自然,并耐心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感受、问题和意见。在活动过程中对孩子的不同观点,应和孩子共同探讨、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感到尊重与接纳的快感,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观点而自己做决定,不要在孩子之间公开进行横向比较,挫伤孩子的自尊,压制他们的个性。更不要随便怀疑孩子,要相信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一位教师在整理玩具时,发现积木少了,就说:
“要是积木不少的话,就能垒一个漂亮房子,大家帮我找一找,积木是不是掉到地上了?摸一摸自己的小口袋,积木是不是掉到口袋里去了?”于是,小朋友们都开始帮忙找。这时,一位小朋友说:“老师,积木掉在我的口袋里了。"这种巧妙的教育方法体现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尊重和信赖。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既缓和了紧张的师幼关系,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也轻松、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幼儿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促使其个性得到自主、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培养兴趣,满足幼儿求知欲与好奇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源于兴趣。实践证明,只有从兴趣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从似乎“差不多”的孩子中发现每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着手培养和发展。皮亚杰也说过“兴趣其实就是需要"。要想发展儿童个性,先要了解儿童的需要,幼儿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有时还会表现出喜怒无常,不愿与老师配合的情形。比如:《力》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孩子提供了许多沙包,让他们先向上扔,可徐阳小朋友偏向前扔,其他小朋友很好奇,也跟着向前扔。他却又向后扔,老师也和
尊重和发展儿童个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