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 读中成长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书籍越来越多,堆不下了,就用袋子装好放在椅子上,在他们的小心眼儿里,似乎谁的书最多,谁学问就最大,谁就是班里了不起的“先知”。一本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市场上的书,有一些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有的读物甚至是有害的。小学生毕竟年纪不大,阅历也浅,他们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该读哪些书,因此,我每周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向孩子们推荐书目,孩子们借的或买的书籍都会很自觉地送来让我“审查”,我点头了,便会雀跃而行。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但是我也发现有的孩子完全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谈谈,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看来,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行,我不仅要鼓励孩子们阅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教给孩子们“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读”的习惯,在培养孩子们“会读”上下功夫。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活动是把阅读变成孩子们求知乐园最有效的手段。
“课前3分钟”是每一节语文课最先安排的内容。起初,是我给孩子们念,念他们感兴趣的、思想性好的、知识性强的、优美感人的文字,孩子们很乐意,听得也认真,慢慢地,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在课余时间也在看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脑袋凑得紧紧的,是时候把“课前3分钟”还给孩子们了。于是,我把全班47名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12个小组,每组3至4人不等。“课前3分钟”让孩子们到班上展示,也可以到小组交流,形式多样,可以谈一篇文章,背一首古诗、出几个谜语、讲个小笑话,也可以展示自己写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展示个人特长。小组内可以进行词语接龙、说成语比赛,写几个字看谁的更工整漂亮等等。孩子们热衷于“课前3分钟”的自我展示,课后精心准备,乐此不疲。有时孩子们也没忘了邀请我展示一段,盛情难却,我也因此成为他们评价的对象。
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那是留给孩子们日积月累展示的空间。名言警句,好词佳句,诗歌成语等等。一周由两个小组同进展示,这样就有了竞争有了可比性,效果自然更显著。我经常根据所学课文安排不同的活动。如学习《乌塔》一文时,我就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正方:我赞同乌塔的做法,反方:我反对乌塔的做法。要辩论就得有事例,就必须找资料阅读,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在学完第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场朗读比赛,让每个学生找一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或文章朗读。有一个孩子朗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声情并茂,掌声雷动。学完古诗后,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以朗读促进阅读,以朗读延伸阅读,以朗读提升表达能力。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扎根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推动课外阅读,让二者互为促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牢固树立整体观,我总觉得整体是不可拆的,重在原汁原味的
与书为友 读中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