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中国画鉴赏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中,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中学生感到最陌生的、最不好理解的,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画。所以,在引导高中生进行国画鉴赏的时候,教师就要因地制宜,结合新课标,联系学生的认知实际
新课改下的中国画鉴赏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中,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中学生感到最陌生的、最不好理解的,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画。所以,在引导高中生进行国画鉴赏的时候,教师就要因地制宜,结合新课标,联系学生的认知实际来进行教学。下面是我 20 多年教学经历得出的体会与总结,仅供参考。
一、新课堂的个性化和过程化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其实我也曾尝试效仿百家讲坛的讲解模式,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互动, 学生是听得津津有味, 但热闹一时,学生还是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效果一般,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比如,鉴赏《溪山行旅图》 ,我就让学生到画面中指出题目中要表现的内容,比如山、溪水、行旅的人物等等,由于画面年代久远,描绘细密繁复, 找到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 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一展现给学生画面内容, 主动讲解,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像是被无形的手牵引着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过程改变了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与吸收知识的时候, 教师就迫不及待地下结论直接灌输知识, 如某某画的作者通过对某某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什么感情; 或者是让学生直接进行总结,而一知半解的学生不知所云, 囫囵吞枣。而重过程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 “感知 —体验 —再创造 ”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二、新课堂的综合信息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学生构成了三角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处山泉》时候,我采用了与学生对话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 一个很有趣的交流过
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是十分有效的。
师:“题目要求有蛙声,而齐白石并没有画出青蛙, 这是否跑题? ” 生: “ ”有的学生在思考。
师:“画面中画家只是画了几只蝌蚪, 那么你认为画家是想如何表达主题的呢? ”
生: “画中的蝌蚪会变成青蛙的。 ”
师: “但是按照题目要求说的是此时此刻就有蛙声的意境传达。 ”
生: “ ”思考。
其他学生回答: “蝌蚪去找她的妈妈,所以会有蛙声。 ”
师: “她的妈妈在哪里?是否知道小蝌蚪在找她? ”
生: “下游。 ”“上游。 ”“ ”
此时学生发生意见分歧,产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积极思考、热烈争辩。
教师再引导: “到底是蝌蚪找妈妈,还是青蛙妈妈在找自己的孩子? ”
学生又开始思考讨论。
师再追问:
新课改下的中国画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