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医院临床输血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
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
“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
采供血机构
医疗机构
临床科室
输血科
室间质评
室内质控
临床输血实验室应解开止血带
采集血标本面临的风险
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采错人)
采错血标本(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或两位以上患者的血标本,将血样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
采血标本的方法错误(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标本被严重稀释)
血标本量少、溶血
血标本的标签模糊不清,信息过于简单,贴错等
非医护人员送标本存在风险(某医院曾发生血标本在送的途中洒了,用别人的血来代替而造成输错血的教训)
制订并严格执行《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采集血标本之前需仔细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资料是否一致,二者有矛盾不得采集血标本
采集血标本过程控制措施
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送检,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其安全性,采用加盖容器,保证标本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标本的运送
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患者资料,对不合格标本(如贴错条码、试管选择错误、严重溶血、标本量不足、标本类型错误、容器破裂等)应立即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说明原因,按程序退回,处理过程应有记录。
输血科认定不合格血标本的原则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信息过于简单(例如只有患者的姓名)
血标本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
血标本量过少,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血标本被稀释
血标本溶血(溶血性疾病例外)
非医护人员送标本(护工送标本需要经过培训并授权,禁止闲杂人员送标本)
右旋糖酐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标记说明,造成血型鉴定或配血困难(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细胞洗涤)
标本保存
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必须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并以适当方式保存,保存方式和期限视标本种类及检验目的的不同而定
血标本接收的过程控制措施
制订并严格执行《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制订并严格执行《工作环节交接制度》
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送检医护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血标本标签,双方在血标本登记本上签名确认
血标本来源不明,或标识不清应重新采集
小 结 ——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部门支持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与临床结合的重要内容”,需要医生、护士配合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输血科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对于病人来讲,一次不经意的失误就代表100%的错误,这种偶然失误会让临床失去对实验室的信任
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当高度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加强临床与输血科的沟通,全面提升临床输血质量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
输血前常规检验项目
血型鉴定 (确定ABO和Rh血型)
抗体筛查(检测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相容性试验)
检测试剂及仪器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入库与使用前进行质控,并作相应记录,并作相应记录
试剂质控主要内容
标准红细胞亲和力试验
标准血清效价测定试验
标准血清亲和力试验
凝聚胺试剂室内质控
微柱凝胶卡质控
日常试剂质控
输血前检验面临的风险
定错ABO和RhD血型
漏检不规则抗体(即意外抗体)
血液相容性实验的误判和漏判
输血前检验的过程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ABO和RhD血型鉴定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红细胞抗体筛选、鉴定操作规程》
制订并执行《交叉配血管理制度》和《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
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
- 前次输血在3-14天间,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24小时内
- 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72小时内
- 长期重复性输血患者血标本采集并不要求每天采集,但至少每72小时进行1次抗体筛选检测
案 例
某患者因胃癌手术后贫血而多次需要输注红细胞。最后一次申请时,新采集的血样抗体筛选试验出现阳性,用前几次的血样对照发现抗筛为阴性。此时,若用前几次的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将无法避免新产生的意外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造成输血隐患。
定期抗体筛查的必要性
血型鉴定
要坚持对受血者进行ABO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RhD血型
血型鉴定要防止人为差错,如试剂失效或污染,操作中加错样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