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观后感
“风声”过后 2008级车辆3班葛欣20080410307 人的一生,或短暂、或漫长,我们生“目空一切”的神态,在第一次看《风声》时,从未想到过她会是老鬼,会是那个静默无闻,潜藏得最深的人。是怎样的环境使一个本该柔弱、骄纵的女子变得如此坚毅?她可以对家人、对如亲姐姐一般的李宁玉无情,无视玉姐的苦痛,就这样始终蛰伏,就这样让李宁玉干脆将自己暴露给日本人以传出信息。当她最终以真面目与李宁玉相对时,确是决绝的打算牺牲的时候。在吴志国与她无声的对话说“我顶”时,她含着泪将同志“出卖”,但她却已经做好了牺牲的打算,正如武田所说:“她就是想死”。是因为只有死人可以离开裘庄,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的将信息传出去。 许多人感动于顾晓梦在炼狱中留下的话:“我敬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而我最感动的是那句“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那是一种怎样的气魄,一个怎样的千金小姐说出了这样的话,一双柔弱的肩膀是怎样扛起这样的重担?在她面临死亡的5天中,在她绚丽无畏的笑脸下,原委隐藏着什么?面对着酷刑,面对着武田的威逼,她莫非不胆怯吗?一双如此柔弱的肩膀上原委怎样扛下这么沉重的责任?她是以怎样的心情留下了这些话? 其实,这不仅仅是顾晓梦的话,更是多数静默无名的牺牲了的人们的话,他们为了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为了民族的生死攸关,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而转身投入革命,面对着敌人的严刑,面对着敌人给与的屈辱,他们咬牙承受,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只是一种精神,一种敌人恒久不会了解的精神,正如晓梦的话: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恒久的信仰。正是这份坚决的信念,支撑着多数中国人民在最艰难、最危急的时候,舍身成仁,英勇就义。他们用生命证明白、诠释了这样一种精神。 风声,它的声音是什么?是低声的吟唱,是灵魂的呼喊,是眼神的坚持。我在流泪,看到了晓梦和吴志国两只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眼神里的泪,那一句“我顶”,是我听到最阳刚的话。我不知道,活着的人如何去面对死亡的恐惊,但是他们为了信仰坚决了意志。吴志国对李宁玉说:晓梦是用自己身体来传出消息的。晓梦说;虽然我的肉体陨灭了,但我的精神和你们同在。 凛冽的风声咆哮而过,耳畔仍萦围着吴志国那曲“空城计”,眼前仍出现出顾晓梦那巧笑盼兮的身姿,仿佛她照旧坐在那里缝补着衣服。是的,她在那里,她会始终在那里,虽然身躯陨灭,但她恒久被定格在那一瞬间,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裘庄上空拦住日月的乌云已经散去,危机已经化解,以一个年轻女子的生命为代价;抗日斗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以数十万、数百万的生命为代价。正是他们用生命换取了今日的和平与发展,换取了中华民族的宏大解放,他们用鲜血诠释了这种精神,用生命书写了这种信仰。 风声响起,乌云密布;风声过后,雨过天晴。有多少人记住了风声中原委发生了什么?原委带走了什么?原委传递了什么?原委牺牲了什么?又原委留下了什么? 是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屈
《风声》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