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第1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拔罐的含义
拔罐法(cupping therapy)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第17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三、拔罐方法
(三)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第18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三、拔罐方法
(四)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最好采用透明的罐具,以便观察出血量)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第19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三、拔罐方法
(五)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第20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第21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第22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第23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3.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第24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关于罐斑的几个问题
拔罐可使皮肤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黑或紫黑色瘀斑。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皮肤多呈现水珠或水泡;热毒炽盛皮肤常出现出血点或血泡;慢性病变或虚证的患者皮肤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
第25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为什么说拔罐疗法可以治疗各种疼痛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是中医治病常说的话。祖国医学认为,疼痛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所致。拔罐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除瘀滞的作用。有些常见的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落枕、头痛等疾病,利用局部拔罐法,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止痛之效。所以拔罐法具有缓解疼痛,家庭保健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大脑皮层对身体某一局部病症的病理反应。由于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酸性代谢产物聚集,或炎症、癌症等疾病产生的致痛物质刺激了末梢神经的化学感受器。这些刺激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即反应为疼痛。而拔罐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大脑的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变了原来的痛阈,血液循环的改善加速了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和有害致痛物质的排除,同时缓解了局部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状态,解除了末梢神经的压迫症状,所以拔罐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
第26页,共4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落枕
拔罐法针灸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