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
济渎路小学部 牛金霞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
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
济渎路小学部 牛金霞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论语》中。启发式教育,,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那么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提倡启发式教学,至少要比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半个世纪。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含义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表达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孔子和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关于“愤”、“悱"、“启”、“发”,宋代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愤"是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正在积极考虑,急于解决而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考虑问题,帮助学生翻开思路,即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考虑,尚未成熟,处于欲言而又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发"。这就是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成语“举一反三”也由此而来。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
(一)。“愤”、“悱"之境,是“启”、“发”的时机,是“启”、“发"的前提。假设不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如此启发之”,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即“愤"之时,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才能有很大收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假设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考虑,没有急迫的求知欲望,老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课.“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考虑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非常着急。老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假设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二)。“不启”、“不发”、“不复”的“不”,强调了“愤”、“悱”的必要性,同时也告诫执教者在没有抓住启发的时机时,可以暂时放下,腾出精力去创设新的启发时机。孔子的“启发”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首先执教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发难”,使其产生求知的强烈动机。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发挥主导作用去诱导启发他们,到达“举一隅”能以“三隅反”的教学目的,既解决了问题又
跟孔子学启发式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