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桑基鱼塘
顺德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是池,由于欧洲各国忙于战后恢复工作,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获得畅销,促使本地蚕桑业的畸形发展,珠江三角洲到处是桑基鱼塘,桑基鱼塘面积估计约有120万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当时蚕桑价格很高,每担(100市斤,50公斤)桑价值等于一担米,而每亩桑地年可采桑七、八造,价值约等于20担米(1910年南海每亩桑地产桑34担)。一造蚕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三、四口人。
蚕桑旺盛时,顺德容奇镇每日有“丝船”运生丝出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故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说法。1905—1906年广东生丝输出约值4000多万元,顺德一县占3/4。当时广州、佛山、顺德等地设有汇兑钱庄六十六间,顺德一县占有四十四间,占总数65%,可知当时顺德人的富裕。
自1866年陈启元引进新式缫丝机后,珠江三角洲各县陆续增加新式丝厂,到1918年已达147个厂,每年增加大量生丝出口。顺德县占三角洲丝厂和丝车的大半。1922年顺德生产的生丝占全三角洲的97%,占全省出口生丝80%。
随着蚕桑、缫丝业的发展,三角洲各地的丝厂、丝市、桑市、蚕市和和茧栈等遍布于蚕桑地区。集中于以顺德为中心的各县。当时主要茧市有:顺德:容奇、桂洲、勒流、龙江、乐从、陈村、大良、甘竹。南海:官山、吉利、平洲、九江。中山:小杬、古镇。新会:北街。三水:西南。东莞:石龙。
主要茧栈有:顺德:桂洲71家;容奇25家;勒流12家;陈村10家;大良8家;乐从6家;龙江2家;共134家。南海:官山5家。三水:西南25家。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工商业凋零,市场停滞,丝织品销路锐减,生丝价格狂跌,外销量不断下降。1938年生丝外销量仅及1922年的五分之一。桑基鱼塘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被蔗基鱼塘代替。解放初,桑基鱼塘仍占一定地位,自市场经济兴起,由于蚕桑业相对花工多、生产周期长、也有风险,产值不如社队企业高,桑基鱼塘面积逐渐缩小。199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已基本消失,部分向三角洲外围地区发展,部分改果基、花基、蔗基、鱼塘。
地方特色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高产技术
建塘
新开桑基鱼塘的规格,要求塘基比1:1。塘应是长方形,长60~80米或80~100米,宽30或40米,~3米,坡比1∶。将塘挖成蜈蚣形群壕,或并列式渠形鱼塘6~10口单塘,基与基相连,并建好进出水总渠及道路(宽2~3米)。这样利于调节塘水、投放饲料、捕鱼、运输和挖掘塘泥等作业,也利于桑树培管、采叶养蚕。新塘开挖季节以选择枯水、少雨的秋末冬初为宜。挖好的新塘要晒几天,再施些有机粪肥或肥水,然后放水养鱼。加强塘基管理塘基桑树的生长好坏,产叶量高低,叶质优劣,直接影响到茧、丝、鱼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培管好塘基桑树,增加产叶量,是提高桑基鱼塘整体效益的关键。
顺德桑基鱼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