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1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高校·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爱背《论语》,觉得那些简洁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起先,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相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高校中庸》让我明白了很多,我肯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中庸》心得体会3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化阐述了人生的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才智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高校》,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协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相互谅解、相互关切、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驾驭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高校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楚,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尝《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才智、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心得体会4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解并描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根据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整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主动的指导意义。
《中庸》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