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摘 要:侗族聚落的存续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和亲缘关系等要素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构成的影响以及款组织作用下的社会秩序建构。背山面水的聚落选址以及以鼓楼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巧妙的障,可抵御强风、寒流及外敌入侵,向阳的暖坡迎风纳气,更适宜耕作和居住。
侗寨因地形地势的差别以及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聚落模式,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概可以分为山麓型、平坝型和半山隘口型三类。聚落大多以鼓楼为中心,以宗族姓氏或毗邻形成聚落。从整体布局来看,侗寨一般背靠草木葱茏的山脉,前拥良田,有水流环绕明堂或从村寨中穿行,寨后若无高山为背,便造密林形成屏障以弥补。
鼓楼作为侗族重要的公共建筑,往往居于侗寨的中心或较开敞的平坦处,戏台隔着鼓楼坪与雄伟的鼓楼遥相呼应,杆栏式民居或以此为公共空间向周围辐射排布,或以水流和巷道为骨架,沿河岸或山势逶迤散开。侗寨入口处的寨门起初是基于军事及防御功能而建造,至今防御性能退化,简化为地域性界限标志,其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一种精神性象征。风雨桥一般架设在寨子外围的进出水口处,从风水学角度来说称为“锁水纳财”。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廊和亭阁组合而成,榫卯结构的廊桥工艺精湛、修饰华美,也是侗族独有。石质桥墩可以调节河水流量和水流速度,减弱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较窄的河上不设桥墩,用原木做桥身横跨水面),桥廊则能避风雨、供歇憩、宴宾客、奉礼仪。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每一个侗寨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地、山、水、林、建筑等,整个聚落环境遵循与大自然的天地山川、风物万象和谐一致的规则,保证了侗族原生态聚落景观文化中原始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朴素自然观与人文生态的有机共存,呈现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聚落生态意向。[3]
3 侗族传统聚落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聚落作为社区居民的居住、生产与生活场所,其空间形态和空间秩序与社区行为、意识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侗族传统聚落既是一种空间系统,也是一种文化系统、经济系统,它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在生命实践和生存发展中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相处的综合结果,也是侗族先民面对自然环境的生存选择与文化选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侗族传统聚落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聚落中的群体意识
侗族先民曾因战争、政治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迁徙,天然的山水屏障、复杂的地形地貌、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使之免受外力侵害,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也是侗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原因之一。在村寨的外围有山体包围,村寨旁有密林遮蔽,寨口有寨门防御,寨内有河流环绕,凌驾于水上的风雨桥成为进出聚落的要道,构成了有强烈聚敛作用且层次分明的聚落空间格局。传统村寨聚落的规模一般以耕作区活动半径和土地承受能力为限,一旦人数过多,就另择新址建寨。这种以天然和人为形成的固定边界,使聚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作为宗族象征的鼓楼,在“火塘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宗族意识和群体意识,丰富的民族活动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在以鼓楼为载体的公共空间中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风水理念中的生态观
侗族聚落选址的风水观体现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强调山水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元春文档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