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唐宋古诗与梁平诗歌中的“成都”空间对比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唐宋古诗与梁平诗歌中的“成都”空间对比分析
摘 要:根据地理批评理论的观点,任何时空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任何事物随着时空的改变而不断发展运动,这就意味着任一特定的空间都是暂时存在的,即空时性。由此人们对于同一空间的解读和表现原本本地还原,而是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通过想象联系在一起,足见梁平一方面深谙历史,另一方面也是非常注重探索这些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基于历史的发挥。
三、诗歌中地理批评空时性的生动体现
所谓文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并不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谈作为一般哲学概念的时间,而是研究文学作品里与地理相关的时间性。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与一定的时间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空间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文学作品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描写,往往构成一个特定的时空,此时间与空间两者往往不能分离。{5}
在梁平的這10首诗歌当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他用了很多笔墨来书写成都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在《惜字宫街》中,诗歌前半部分“惜字宫供奉仓颉,这条街上,惜字如金,写字的纸也不能丢”,歌颂仓颉造字,使得文字成为人们记载历史的工具,人类发展史由此有据可循,同时歌颂先人惜字如金的精神;后半部分中,“那个教先民识字的仓颉可以辨别真伪,校验规矩现在已经没有这些讲究,这条街的前后左右,烟熏火燎,只有小贩的叫卖声了”,“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仓颉,越来越多的人不识字,与此最临近的另一条街的门洞里,堆积了一堆写字的人,但写字的人不如不写字的……”诗歌传达的是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无奈感慨,对于良好文化传统贬值、被漠视、被抛弃现象的抨击。淳朴之风消失殆尽,崇尚奢靡的拜金主义却肆意蔓延。 在《黉门街》中,前半部分描绘晚清江河日下,科举被废,内忧外患,张之洞奔走疾呼,创办“存古学堂”,由此书声琅琅,开明教化,后有杨遇春洞开黉门,书香弥漫,文人秀才往来不绝。而到了诗歌结尾,“环城的河流过一些年代,那些线装的褶皱,发黄的章节,在这条街上留下文墨的印记。一个武举人的义举,却渐渐被人淡忘”。在诗人眼中,没有何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慢慢消逝。无论它在当时是何等熠熠生辉,难以磨灭,其影响无法穿越时空,逐步磨灭是其无可避免的宿命,这既是地理批评空时性的具体表达,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观。
在作者的眼里,“成都老街”只是成都整体的一个小小缩影。街道经历风风雨雨,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似是一双眼。而如今,它又似作者的一个放大镜,透过它,很多痕迹看得一清二楚。古香古色的街道实景已经不复存在,商业社会的铜臭味却将其重重包围。
类似的,在唐宋古诗之中也有许多哀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诗句。在刘兼的《蜀都春晚感怀》中:
蜀都春色渐离披,梦断云空事莫追。
宫阙一城荒作草,王孙犹自醉如泥。
谁家玉笛吹残照,柳市金丝拂旧堤。
可惜锦江无锦濯,海棠花下杜鹃啼。
“渐离披”“事莫追”“可惜锦江无锦濯,海棠花下杜鹃啼”“宫阙一城荒作草”,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无限悲凉。以往金碧辉煌的城墙,如今却是杂草遍野,可惜了,锦江再也没有了清水洗涤,海棠花下也少了动听悦耳的杜鹃鸣叫。作者联系到蜀都春天即将接近尾声,又看到夕阳西下,一派萧瑟冷清之景,不由自主地发出春逝之殇的感慨。可见

唐宋古诗与梁平诗歌中的“成都”空间对比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4-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