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牛羊主要传染病【项目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L earning 1 气肿疽 2副结核病 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4牛恶性卡他热学习指南 5678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海绵状脑病牛白血病牛流行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0 11 12 13 14 15 16 蓝舌病梅迪/维斯纳病羊痒病羊口疮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梭菌性疾病本项目小结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疽,是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有跛行。本病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也曾分布很广,现已基本控制。子项目一气肿疽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原气肿疽梭菌,为圆端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内外均可形成中立或近端芽胞,呈纺锤状,专性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接种琢鼠腹腔渗出物中,单个存在或呈 3~5个菌体形成的短链,这是与能形成长链的腐败梭菌形态上主要区别之一。气肿疽梭菌有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及芽胞抗原,与腐败梭菌有共同芽胞抗原,也产生包括具有溶血性和坏死活性α毒素,透明质酸酶及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毒素。本菌的繁殖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而芽胞的抵抗力则极大,在腐败的肌肉中可存活 6个月。实验动物中以琢鼠最敏感,仓鼠也易感,小鼠和家兔也可感染发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害黄牛,而水牛、绵羊患病者少见,马、骡、驴、狗、猫不感染,人对此病有抵抗力。 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本病传染源为病畜,但并不是由病畜直接传给健康家畜,主要传递因素是土壤,即病畜体内的病原体进入土壤,以芽胞形式长期生存于土壤中,动物采食被这种土壤污染的饲草或饮水,经口腔和咽喉创伤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黏膜侵入血流。绵羊气肿疽则多为创伤感染。草场或放牧地,被气肿疽梭菌污染,此病将会年复一年在易感动物中有规律地重新出现。 3、流行特点本病常在地区的牛只, 6个月至 3岁期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更大年龄者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弱牛更易罹患,性别在易感性方面无差别。本病多发生在潮湿的山谷牧场及低湿的沼泽地区,较多病例见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舍饲牲畜则因饲喂了疫区的饲料而发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潜伏期 3~5d,最短 1~2d,最长 7~8d。人工感染 4~8h即有体温反应及明显的局部炎性肿胀。黄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体温升高到 41~42℃;,早期即出现跛行,相继出现本病恃征性肿胀,即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此等肿胀多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部、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触之坚硬。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 最后体温下降或两稍回升、随即死亡。一般病程 1~3d,也有延长至 10d 者。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则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患病,其病势常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较轻,有时疝痛臌气,可能康复。绵羊多创伤感染,即感染部位肿胀。非创伤感染病例多与病牛症状相似。即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跛行、患部(常为颈和胸部)发生肿胀,触之有捻发声,皮肤蓝红色以至黑色。有时有血色浆液渗出 (血汗)和表皮脱落,常在 l~3d内死亡。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羊主要传染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因本病而死的尸体只表现轻微腐败变化,但因为皮下结缔组织气肿及瘤胃膨胀而尸体显著膨胀。又因肺脏在濒死期水肿的结果,由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在肌肉丰厚部位如股、肩、腰等部有捻发音性肿胀,肿胀可以从患部肌肉扩散至邻近的广大面积,但也有的只限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骨骼肌。患部皮肤有的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金黄色胶样浸润,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肿胀部的肌肉潮湿或特殊干燥,呈海绵状有刺激性酪酸样气体,触之有捻发音,切面呈一致污棕色,或有灰红色、淡黄色和黑色条纹,肌纤维束为小气泡胀裂。胸腹腔暗红色浆液,心包液暗红而增多。心脏内外膜有出血斑。心肌变性,色淡而脆。肺小叶间水肿,淋巴结急性肿胀和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脾常无变化或被小气泡所胀大,血呈暗红色。肝切面有大小不等棕色干燥病灶,这种病灶死后仍继续扩大,由于产
项目六牛羊主要传染病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