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天津农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天津农学院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结课论文
中文题目: 酱油的酿造工艺
他东方国家酱油和酱类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公元八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逐渐扩大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酱类和酱油的酿造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植物性基质发酵的结果,该类产品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由于酶解作用产生许多呈味物质,第一次使从植物性蛋白和脂肪中产生肉样风味成为可能,这种酱油酿造的发明在食品科学领域是一个国际性的伟大发明,已成为我国、日韩、东南亚各国乃至欧美人民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2 发酵工艺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酱油生产工艺得到有很大的发展。酱油发酵方法有天然晒露法、稀酬发酵法、固稀分酿法、固态无盐法和低盐固态法。这些工艺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也均有不足的地方。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为提高酱油质量,将多采用高盐稀态发酵。从我国酱油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生产经历了从传统的天然晒露发酵到现代工业化生产阶段,从单一菌种的纯种酿造到多菌种的混合发酵,从天然晒露到无盐、低盐发酵,甚至目前的多种酿造工艺并存。酱油按照发酵工艺不同,主要分为稀醪发酵和固态发酵2种,而传统的名特优产品仍多采用天然晒露工艺酿制而成,但此工艺原料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因此成品价位也相对较高,其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为固态低盐发酵法,由于采用该工艺酿造的酱油质量稳定,风味较好,操作管理简便,发酵周期较短,已为国内大、中、小型酿造厂广泛采用。
3 酱油的分类和定义
酱油可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化学酱油三类。酿造酱油是指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配制酱油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无论从色、香、味还是营养价值来讲,依次排列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化学酱油。按照口味及烹调用途来区分,酱油又分为生抽老抽两种:生抽就是黄豆酱油,用于炒菜时上色和提味,不适用于凉拌,需加热食用。而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浓色酱油,色红,味甜,主要用于红烧类菜肴的上色。
-60– 天津农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2
4 酱油生产相关材料
、酱油酿造原料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和水。酱油酿造过程中,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可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氨基酸,成为酱油的营养成分以及鲜味来源。另外,部分氨基酸的进一步反应与酱油香气的形成、色素的生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蛋白质原料对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非常重要,是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酱油酿造一般选择大豆、脱脂大豆作为蛋白质原料,也可以选用其他蛋白质含量高的代用原料如豌豆、蚕豆。生产中人们发现大豆里的脂肪〔约20%左右〕对酱油生产作用不大,会残留在酱渣中而损失,为合理利用粮油资源,节约油脂,目前多以豆粕和豆饼作为主要的蛋白质原料来使用,传统的酱油酿造常选用大豆。
酱油酿造过程中另一种主要原料是淀粉质原料,淀粉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葡萄糖经酵母菌发酵生成的酒精、甘油、丁二醇等物质是形成酱油香气的前体物质和酱油的甜味成分;葡萄糖经细菌发酵生成有机酸进一步形成酯类物质;残留的葡萄糖和糊精可增加甜味和粘稠感,对形成酱油良好的体态有利。假设需酿制香甜味浓厚、体态粘稠的酱油,则在配比中要适当增加淀粉质原料。另外酱油色素的生成与葡萄糖有关。生产酱油用的淀粉质原料,过去以面粉为主,当今多改用小麦、麸皮等,生产中也有选用地瓜、玉米、米糠、碎米、大麦等作为淀粉质原料。
食盐也是酱油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调味,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二是与谷氨酸化合成氨基酸钠盐,给予酱油鲜味,三是在酱油发酵,保存期中起防腐作用,抑制杂菌。
酱油酿造中用水量很大,但对水的质量要求不如酿酒那么严格,通常自来水,井水或清洁的江、河、湖水等凡可作为饮用的水都可以使用。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
酱油酿造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