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竹紫韵,古朴供春
――浅析“竹节供春壶”的外形特征与内涵意蕴
蒋宇兰
(宜兴214221): .
青竹紫韵,古朴供春
――浅析“竹节供春壶”的外形特征与内涵意蕴
蒋宇兰
(宜兴214221)摘要“供春壶”是中国紫砂壶艺术的源头,时至今日其凭借简约质朴、充满自然气息的造型仍然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这一把“竹节供春壶”在传统“供春壶”的基础上,用中国人喜爱的竹子加以点缀,不仅在外形上增加了独特的美感,更使其内涵丰富起来。在审美观念、文化意识的关照下,通过分析“竹节供春壶”,可以了解到紫砂壶艺术的“前世今生”,更能在美的体验中体会传统手工艺术与文化的力量。
关键词:紫砂壶;供春壶;竹;造型;文化;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似乎对于美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指引下,人类文明也顺理成章地丰富、灿烂起来。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即是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工具,早在原始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器具满足生活的需要,其中一些器具已经有独特的花纹装饰,虽然大多数是为满足祭祀、祈福等的需要,但却使这些器具各具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也逐步进化多元化,青铜器、青花瓷、玉器等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器具层出不穷,在这其中诞生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工艺品,它以超高的实用性、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活跃至今,魅力不减,它就是紫砂壶。
紫砂壶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相传有一小书童名为供春,他在江苏宜兴金沙寺跟随一位师傅学习制壶技艺,一日供春在银杏树下休息,望见大树的树瘿,突发奇想将其纹路用于制壶中,最早的紫砂壶便诞生了,后人将其称之为“供春壶”或“树瘿壶”,有人称“供春之壶,胜于金玉”,足见其价值。“供春壶”是典型的自然与人类智慧完美结合的产物,不仅为紫砂壶的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又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真可谓是至高的和谐。
这一把“竹节供春壶”(见图1)在外形上回归了“供春壶”,又将竹文化赋于其中,这一“青”一“紫”的组合,将自然的底色与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一起,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美的力量。此把紫砂壶表面呈淡黄色,出现如此独特的色彩是由于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泥料以及烧制温度等的不同。壶身为简约的圆形,与以往表面光滑细腻的壶面不同,此壶还原了树瘤的纹样,不是未经雕琢,而是尽力将其还原为树瘤的样貌,这种还原到自然的效果比以往精湛细腻的壶面更难以操控,足见手工艺人工艺之精湛。壶嘴短小精悍,为竹节状;壶把为简约的圆形,同为竹节状;壶盖简单古朴,微微隆起,上有壶钮一枚,也为竹节样。壶嘴、壶把手与壶钮共同体现出竹的样貌,虽全壶未见竹叶一片,依然可以感觉到竹的挺拔与清脆。竹的部分与树瘿的整体相搭配,一种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妙不可言。
紫砂壶自诞生起便宣告了自己的基本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然。无论是制作紫砂壶的紫砂泥还是紫砂壶鼻祖“供春壶”的造型设计,无一例外都是取材于自然,后人也继承了这一点,自然界中
蒋宇兰竹节供春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