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堂一 ------刘金华
刘金华
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用中医药治疗急性咳嗽、脾胃说,脏象学说,运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每个学说都处处透露了中华名族的智 慧,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如果你去接触,你会发现治病也是一种艺术。
经络学说
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
可以指导针灸
一直以来关于经络的实质未得到满意的解释,但是经络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气血学说
气、血、津液是人体的流动物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尚有“精” ,广义之“精”,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肾中所藏之精(先天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关系。
气、血、津液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营养 。
运气学说
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运 指运行。五运指木、火、土、金、水,是地球以外,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的五种现象。气 指大气。六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形成气候变化的空气形态因素。
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就是结合每年气候特殊变化,提出相应预防和治疗疫病措施,因而效果明显。
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了其治疗原则:“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治之”。故防治甲型H1N1流感可选择中药药性属于辛寒、苦寒、咸寒、甘寒类药物。
中医的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
天是一个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相通相应,应遵循自然界正常规律,如“春夏养样,秋冬养阴”
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对人体都有影响
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医的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治疗基本措施
:中药为主,食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用银针扎入穴位,刺激穴位以达到效果
: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
象的一种疗法
4 火疗:通过火灸使全身燃烧大火的形式来祛病强生的新方法。
5 艾灸:通过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激发经气活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通过一定的手法,施术于一定的部位、穴位上,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从而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的预防思想及措施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三伏贴
理论基础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适应症
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三伏天时间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5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
《中医学的讲堂一》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