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五首
旅夜书怀
背景介绍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于九月到达杜甫律诗五首
旅夜书怀
背景介绍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于九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寓情于景
前一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前两句写近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后两句写远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
旅夜书怀
后一半是“书怀”:
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直抒胸臆
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介绍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表达昭君身世家国之情
点明全诗 “怨恨”的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
寄托作者想念故乡的心情
思考:咏怀昭君与抒写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怎样?
昭君的“怨思”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杜甫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显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后人评价
对诗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评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1、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2、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问题讨论
阁夜
背景介绍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点明时间
夜中所闻所见
拂晓前所闻
引出无限感慨
阁夜
忧愤感伤的情绪
感慨万千
悲壮深沉的情怀
倍感悲伤
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胡应麟
1、“五更”句用祢衡事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ānzhuā),蹀躞(diéxiè,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诗中用典
2、“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
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 “星摇者,民劳也。 ”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诗中用典
3、“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
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jū
杜甫律诗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