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Tomato Gray Mold
番茄,因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和多样的食用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在蔬菜生产和供应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蔬菜大流通的格局下,一个优良的番茄品种,不仅在果实外观、风味、营养价值方面有一番茄灰霉病Tomato Gray Mold
番茄,因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和多样的食用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在蔬菜生产和供应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蔬菜大流通的格局下,一个优良的番茄品种,不仅在果实外观、风味、营养价值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果实耐贮运性和硬度方面也有较高的
要求。
作为番茄出口大国的中国, ,,且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长,但是伴随着番茄上的各种病害也在逐年增加。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菌除侵染番茄的果实外,还可侵染番茄的叶、茎、花,造成严重减产减收,甚至绝收,在贮藏运输中,也常发生,该病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症状特点:
果实发病,青果受害重,造成大量烂果。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
展,呈灰白
色腐烂,病
部长出大量
灰绿色霉层,
果实失水后
僵化。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及茎。
果实发病
果实发病
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病部产生灰霉,致叶片枯死。
茎部发病,开始亦呈水浸状小点,后
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
长出灰褐色霉层,严
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半知菌类葡萄孢属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有关。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m×-m,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从番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灰霉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一周后,开始产生菌核,-m×-。培养基上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
病原:
番茄灰霉病菌形态图
;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以后在病部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质上腐生。
低温高湿是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病原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1℃,最宜温度18-22℃。一般12月至翌年5月,如遇连续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放风,特别是加温温室刚停火时,棚室内气温低,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气温20℃左右,病害发生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贮运期间也会发生灰霉病,特别是在受冷害的果实上,病斑呈灰白色,病斑上生灰色霉状物,发展极快,被害果实迅速腐烂。灰霉病菌可广泛地存在于菜筐内、工具上,甚至贮藏场所的墙上都可存在。只要果实有损伤,便迅速侵入。
病害控制:
加强通风管理实施变温管理法。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1-33℃,超过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降低病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中午也要打开通风口换气。
定植时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发育,增强抗病能力。严格控制浇水,尤其在花期应节制用水量及次数;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防止过量,浇水后防止结露,避免阴天浇水。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和深埋。摘除残留花瓣和柱头,最佳时期为在番茄蘸花后15-25d用手摘除幼果残留的花瓣及柱头,防病效果好。
3.药剂防治 严格掌握防治适期,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有效药剂有40%施佳乐、65%万霉灵、 50%速克灵、50%扑海因。7-10d一次,连喷3-4次。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在始发期施用下列烟剂:疫霉净、特克多、10%速克灵。由于灰霉病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
番茄灰霉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