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被过度消费的“圣人”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 孔子:一个被过度消费的“圣人”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孔夫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几千年来被最大限度消费的“圣人”,只不过消费的方式和目的不同而已。近年来的国学热、经典诵读热,掀起了新一轮消费热潮,而一部《孔子》电影的横空出世,更让这位“圣人”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网上热议乃至激辩的对象,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去过山东的人大概都要去曲阜,因为那里是孔圣人的故乡,有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它们是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对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许多游人并没有多少兴趣,或者根本就不需要这方面的兴趣,对他们来说,这里只是众多旅游景点中的一个,来到这里的目的,与逛王府井和登东方明珠塔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是“到此一游”而已。所以,在此处你感受不到那份庄严,那份神圣,那份厚重,皆是闹哄哄而来,乱哄哄而去。游人看了景,旅行社赚了钱,就算完成了一次对孔子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的不算廉价的廉价消费,尤其是孔氏家族的墓园如今也成了游人如织的喧闹之地,不知孔家后人对此会作何感想呢?
孔夫子生前可以说是很失意的,怀揣理想而四处碰壁,但身后却是声名日隆,被封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还不算,还要冠以“大成至圣文宣王”名号,可谓煊赫至极,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不过是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作的姿态。但这种对于“圣人”的“消费”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把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合二为一的结果,往往使二者在许多地方很难剥离,从而也就使得现代社会对于孔夫子及儒家思想的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甚至尖锐对立,至今仍纠结不清,不然一部《孔子》也不会在观众中产生如此激烈的争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这种论争,早已没有了实质的内核,和“三孔”一样,只是现代人对于“圣人”的另一种“消费”,而且是带有某种娱乐性质的“消费”。不论是有入主张继承传统、维护“圣人”的尊严,还是想把“圣人”拉下神坛,让他回归常人的本位,都和“圣人”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场传媒主导下的带有戏剧性的口水纷争罢了。
其实,搞清楚孔夫子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困难,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行都有迹可寻,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应该说不存在问题,之所以总是说不清楚,争不明白,是因为不同时代或不同人群都是站在不同角度拿孔子说事,才会产生不同的孔子,才会使孔子既是“圣人”,又是“丧家狗”;既是智者,又是愚人;既被人捧,又遭人骂:众人都从不同需要把孔子拿来“消费”,必然也会根据各自的视角给出不同的评价。
分析起来,究竟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甚至如何看待和评价一部演绎孔子的电影,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真正紧要的是厘清孔子、儒家思想乃至传统文化中哪些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哪些是有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糟粕,哪些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髓,
孔子一个被过度消费的圣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