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别了,说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呢?(多媒体示画面,画面定格后交流。)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2.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点拨:: “仰望 ”是什么意思? “远眺 ”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藏:两位诗人都心照不宣,他们两个谁都不愿也不忍去谈及这一触即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只有这样才抑制住内心深处的那份伤感。
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评价:这次你真的走进了李白的心里。
这种情感能藏得深些,更深些吗?
(二)学习课文第3节。
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
2.课件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自读,你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懂,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点拨:表达敬仰之情,离别之情
夫子 — —(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
兄长和老师 — —孟浩然大李白12岁,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李白结下了忘年交。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 ”,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他26时结交孟浩然,此时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所以李白称兄长和老师。
连用了几个 “您 ”,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他不愿给皇帝当剥削百姓的官,宁愿在田园里种菜,李白曾写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诗句。
指名读,读出敬仰之情。评价:我听出了你的敬意。
除了敬仰,李白还想表达什么感情?(离别之情)
满饮此杯:看来深深的的惜别情不仅藏在心底,还藏在充满敬意的话语中和盛满真情的酒中。
3.课件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点拨: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作为兄长和老师,在这儿更多表现的是劝慰,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不会因离别而褪色、消失。)
理解 “永世不绝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4.学生交流,随时指导朗读。
5.道不完离别情,说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同桌或找上你的朋友,朗读这对话,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练练。)
6.指名一组学生上台表演。配上音乐《阳关三叠》。
(三)品读课文第4、5节,诗文对照。
过渡: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需别。
1.出示课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 …
2.引读课文第4节。看岸边 … …,江上 … …,友人 … …。
3.这时李白又有什么表现?齐读下面的话。点出 “伫立、凝视 ”
“伫立 “是什么意思? “凝视 ”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动作你读懂些什么?
4.这里的 “凝视 ”能不能用前面的 “仰望 ”或 “远眺 ”来换呢?为什么?
(蓝天在上,白云悠悠,用 “仰望 ”;江上景色,依稀可辨,用 “远眺 ”,目送船帆,直至消失,依依不舍,用 “凝视 ”)
5.过渡: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会想些什么呢?
黄鹤楼送别 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