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本讲稿第一页,共十页
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
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
宁可伤身体而不肯伤感情 。
死要面子活受罪” 。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面子的,不是有句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本讲稿第一页,共十页
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
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
宁可伤身体而不肯伤感情 。
死要面子活受罪” 。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面子的,不是有句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一看
本讲稿第二页,共十页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和”不是“和睦”的意思,而是要求人们在施行礼仪的过程中要节制,量力而行,不可过度讲排场、撑脸面。把这句话改为“争面子,节制为要领”,应该是合适的吧。
兵败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矣王我,我何以面目见之!”项羽无颜江东父老,遂拔剑自杀。
小例子
本讲稿第三页,共十页
面子,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等等。
面子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取得名声,也是藉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 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定义
本讲稿第四页,共十页
一,面子意识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是因为身边存在着别人的眼光。
如果没有了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当然也就无所谓面子了。别人的眼光有两种,一是称赞的,一是批评的。被别人称赞当然是长面子,而受到别人批评,一般而言也就失了面子。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这是人的正常需求,是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等需求之后的自然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子”管理与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有几分相近。
小谈原因
本讲稿第五页,共十页
施莱克在他的《印象管理》一书中说,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印象管理也反映了人们的自利偏差。
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则把印象管理称作“舞台演出艺术”,他认为社会交往如同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赢得别人的赞扬与尊重。印象管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适应社会、实现社会期望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上升,我们对自己与他人在言行举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懂得印象管理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本讲稿第六页,共十页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得到尊重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
另外,爱面子一方面是与性格本身有关。
另一方面与生活环境有关。如果家人对孩子要求比较多,或者要求比较苛刻,或是家人自己是完美型,他有可能受其影响,会对自己的形象很在乎。而中国由于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做事有时候"抹不开面子",面子成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讲稿第七页,共十页
特征——参考《中 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面子观念并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是大部 分传统社会的共有现象,面子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性
炫耀性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