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伟人故居装进行囊走遍天下.doc1 把伟人故居装进行囊走遍天下绍兴石家池南岸,小江桥与斜桥之北,萧山街北侧局弄与斜桥弄之间,有一条古老的小弄名叫笔飞弄。弄为南北走向,长 230 余米,宽约 2 米,石板路面。弄内曾住着两个名人:晋人王羲之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两人是邻居。一个是峨冠博带, 一个是长衫马褂。一位是书法大师, 一位是满腹经伦、鸿学硕儒的现代教育家。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博采众长, 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 终自成一家。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的蔡元培, 17 岁考取秀才, 18 岁设馆教书,后成就为一代教育家楷模。蔡元培故居坐落在这条笔飞弄的 13号, 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清道光间, 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 初有大厅三楹, 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 1868 年1月 11 日蔡元培诞生于此。我对于蔡元培先生的记忆来自少年时光, 因为我家所在, 正是在离蔡元培故居几步之隔的白华庵弄之内。因此, 可以说我是天天路经蔡元培故居上学的。改为省级文保单位之后, 更是屡屡探访这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台门建筑。少时不晓得建筑的规格和格局, 也从不过问诸如“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否坐北朝南、是否砖木结构、共几进”之类。踏门槛而入, 保留在记忆底片里的感觉是门厅、大厅、座楼规整地排列, 因为台门建筑的特色就是四方和规整。因此, 后来才知道实际上主体建筑的坐北朝南和次屋的坐西朝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少年时分, 每每徜徉之往返, 是被先生传奇般 2 的一生和故居里弥漫的那种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所构成的一种灵韵所折服吧。因此, 于他人对蔡元培先生故居的景仰所不同, 我的每次踏访, 是带着玩乐的心情收获的一次课外的滋养, 是带着乡人的情感去拜访的那种与老乡晤面的一次次温习。这种探访也不同于后来我遍访绍兴的老酒馆,因为要拍摄人文地理的图片, 撰写文字。因此看似喝酒, 实则类似间谍(我不喝酒) ,行为目的是访问人文地理和民间的滋味。少时还知道, 这一带是一个充满了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等典故和灵韵之地。正是越地这差不多三步一个典故、五步一个名人的土地上,才可以让我“面晤伟人”的行为那么简单就达成。因此, 少时面对这个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 后海外求学, 学成报效祖国, 终成大器, 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的蔡元培, 所能领悟的, 也是后来被美国文学理论家保罗?德? 曼所发现的“盲目与洞见”般的灵光。就是说我少时的无意识踏访, 与对先生的情感, 是后来我所有人生足迹的一次原型般的演练。这些经历, 对我的滋养是巨大的。因为, 故居伟人的人格, 对那条弄堂里走出去的故人, 总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后来, 年过三十去上海戏剧学院读戏剧学硕士, 年过不惑而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这些看起来像唐吉诃德的行为, 对我却是那么地自然而然。我没有什么觉得不妥的地方。因为求学并不仅仅局限在你的幼年和少年。这一年, 中年考上博士的我, 没忘记去踏访先生的故居。这一次寻访, 我又有了新发现。在我的以戏剧学、文艺学为主攻的学业中,因为经常阅读社会学、建筑学等,而 3 变得视野驳杂。因此, 这一次寻访我对先生的一生足迹和事业又有了新的见识和内心的经验。由于视野的增加, 这一次的寻访, 至于我变成了一次类似康德所言“向善”的沉思。另外,少年的寻访每每对于建筑、地理、格局等空间和物
把伟人故居装进行囊走遍天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