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明白“动手做做看“的实际意义,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把黄粉笔和蓝粉笔涂画在一起,让学生亲自见证了这一神奇的变化,引出课题“动手做做看”,课中,让他们随着伊琳娜把一条小鱼放进了装满水的杯子,验证了谁真的会漫出来,快要结束课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装满石子的杯子,还能装进别的东西吗?”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第 9 页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效果还不错,但也出现了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在认读生字环节,个别学生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写好字卡,需要老师勤检查,多督促;
在让学生提问问题时,学生没有像我预设的那样回答,引导还不够到位,有点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还是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力,一定要记得面带微笑。
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教学机智,是我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虚心向别人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5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盆子,如果在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而开始了一次有趣的经历。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第 11 页
在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随文识字上,基本解决了孩子的识字,写字的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布置了回家自己动手做做看,验证伊琳娜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据一课时的已有的基础,我把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会写2个“题”“提”字,并能根据两个字不同的部首来区别两个同音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3、能结合实际生活,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为了提高了孩子们写字的效率,于是我就把写字这个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出示两幅表情不同的图片,设问“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和“伊琳娜又为什么笑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孩子们积极朗读相关的段落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再用照样子写句子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 最后再用《小马过河》这个视频,进一步让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动脑筋,动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第 11 页
本节课在引读人物对话时一个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题”“提”的教学中,字的有些知识落实得不够,对于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够清晰。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6
《动手做做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要求学会写9个字,会认10个字,要求孩子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唤起孩子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师引导下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鸣,却并不容易。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宜于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动手做做看”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感悟。
第 12 页
上完本课后,结合师父对我的指导,我对自己的本科教学进行以下反思:
1、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谈话时,出示郎志万和伊琳娜图片,让学生喊喊他们的名字,接着和学生交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