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10 月第 5 卷第 29 期·交流园地·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 90 例
李国兵(河北省衡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内服合并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 90 例患者采用内服消风导赤汤, 黄柏、甘草冷湿敷, 消风导赤散脐部外敷治疗 2 周,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率为 %。结论: 中药内服合并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疗效确切。[关键词] 婴儿湿疹; 中医药疗法; 消风导赤汤[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 7210(2008)10(b)- 157- 01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近年来在婴幼儿发病中有逐渐上升趋势, 而且易成慢性反复发作。西药目前常用口服抗组胺药, 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 虽可暂时缓解症状, 但停药易复发, 不易为患者家属接受。消风导赤汤出自《医宗金鉴》, 为治疗“胎潋疮”即婴儿湿( 疹)的良方。我们以消风导赤汤为主方加减, 内服、外用, 治疗本病 90 例,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90 例中, 男性 30 例, 女性 60 例; 年龄最小 15 d, 最大 6 个月; 病程最短 3 d, 最长 2 个月。病例都为湿性婴儿湿疹, 以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流滋水为主要临床表现。 2 诊断标准出生后 1~2 个月发病, 多见于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婴儿; 颜面、头皮、耳部为好发部位, 一般不累及口周和鼻尖部; 损害为多形性, 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及结痂; 瘙痒, 患儿烦躁不安;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多在断奶后减轻。 3 治疗方法内服药: 生地 g, 赤茯苓 3 g, 牛蒡子 3 g, 白鲜皮 g, 银花 3 g, 薄荷 1 g, 木通 g, 甘草梢 1 g。随证加减: 瘙痒剧烈者加荆芥 g, 防风 g, 蝉衣 g;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 g。用水煎, 每日 1 剂, 煎 2 次混合后, 日分 2~3 次温服。外用药: 生地、赤茯苓各 20 g, 牛蒡子、白鲜皮、银花、薄荷、木通各 15 g, 黄连、甘草各 30 g, 荆芥、肉桂各 5 g。混合粉碎, 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 2~4 g 填脐(脐部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净), 外用纱布、绷带固定, 每 2 日换药 1 次, 连用 3 次为 1 个疗程, 2 个疗程后停药观察[1]。患处渗出严重者, 用黄柏、甘草各 60 g, 煎水冷湿敷, 渗液少者用香油调适量黄连粉外涂, 每日 1 次。 4 注意事项乳母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 禁忌吃牛奶、羊奶、鸡、鱼等各种容易引起过敏之食物, 宜改喂母乳或乳代粉喂养; 本病不宜用温热水洗澡或洗脸, 可改用芝麻油清洗局部, 更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洗之, 不宜穿用毛衣服; 发病期间切忌接种牛痘及各种预防针,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不要让患儿用手抓挠患处, 以防感染, 可带手套预防( 用纱布或药棉布做手套)。 5 治疗结果 90 例中, 50 例痊愈( 瘙痒消失, 皮损消退, 1 年内未复发) , 15 例显效( 瘙痒消失, 皮损消退, 3 月内未复发), 1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 90 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