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主讲人:钟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1. 什么是生态养殖
2003 年7 月24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1 号) 将生态养殖定义为:“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养殖技术现状
2. 1 生态养殖模式
生产上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草地、园林模式在草地自然放牧中,畜禽除了摄食草类植物外,还通过采食各类昆虫、果实、籽种等食物丰富营养成分,是形成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最佳模式。通过林木、果园、作物等植物种植与畜禽养殖结合,畜禽粪便可减少田间化肥农药用量,并保持林果园良好的生态平衡。
立体养殖模式形象比喻,就是“水、陆、空”模式。如鸡- 猪- 鱼、鸭(鹅) - 鱼- 果- 草、鱼- 蛙- 畜- 禽等。通过用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或畜禽粪便入池肥水,转化成浮游生物,为鱼、蛙提供天然饵料。塘泥作农作物肥料,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物链。但因交叉污染因素太多,产品安全和质量难以控制。
生物发酵模式除了以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沼气、沼渣和沼液还田为特征的模式外,近年来以“发酵床”为特征的养殖模式正在国内外兴起,其原理是利用锯末、秸秆、稻壳等配以微生物菌剂形成一定厚度的垫料(床),家畜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粪尿排泄物。这样,不需要冲洗畜舍,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从而创造出一种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养猪模式。
2. 2 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饲料资源是饲料工业的物质基础。将各种饲料资源用于饲喂畜禽的过程称为饲料资源化利用。在正常情况下,完全不宜用作饲料或不能被动物有效利用的物质,通过特殊处理使其成为饲料或能被动物有效利用,或者直接增加可利用资源的生产量的过程叫饲料资源的开发。就畜禽生态养殖而言,其核心是高效利用一切廉价、来源丰富和可利用的饲草与饲料资源,通过生态养殖过程形成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总体上看,我衡,玉米和豆粕主要集中在东北,而南方相对较缺乏。鱼粉和肉骨粉等在沿海地区和南方相对较丰富。动物屠宰加工下脚料比较分散,难以收集加工利用;二是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除常规的饲料资源外,我国也含有大量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如秸杆、工业废弃物或副产品等,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重要的配合饲料原料;三是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饲草是发展节粮型养畜的物质基础。由饲草转化成的畜产品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畜产品总产量中占比例很大,如美国为74%、法国为60%、澳大利亚为90%、新西蓝近100%,全世界平均为55%。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地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2%,,分为3类,即牧区草山草地,面积3亿hm2,占75%;北方草山草地,面积2500万hm2,%;南方草山草地7400万hm2,%。但天然草原退化严重、草质较差、载畜量低,单位面积草地生产的畜产品数量不及美国同类草地畜产品数量的1/20。通过加强投入、保护草地自然资源、维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合理利用草地、增大高产人工草地面积、推进草业产业化发展,则可大大增加饲料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预计,到 2010 年,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将达到 45 亿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必将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农产品安全。为控制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废渣和恶臭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养殖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进步,维护生态平衡,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国家提出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农业结构优化目标,并已把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作为重大工程纳入“十一五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斥巨资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
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只有在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情况下才变成污染源。
从畜禽营养等角度,采用环保型饲料,减少排泄物中氮、磷排出量。如通
生态养殖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