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2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S 特征元素:N(16%) 特异元素:S
凯氏定氮法:每克样品含氮克数×氨基酸残基,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
无规卷曲:无确定规律性的那段肽链。
主要化学键:氢键。
4、模体(motif)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是由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1、主要化学键(非共价键):疏水键(最主要)、盐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二硫键
7
2、(名解)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四级结构。
1、(名解)亚基: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
2、主要化学键: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二、蛋白质的分类
根据组成成分:单纯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 = 蛋白质部分 + 非蛋白质部分(辅基)
根据形状:纤维状蛋白质
球状蛋白质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一、 蛋白质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
1、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和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的多肽或蛋白质,其空间构象以及功能也相似。
8
尿素或盐酸胍可破坏次级键
β-巯基乙醇可破坏二硫键
2、由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分子病”,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是蛋白质特有性质和功能的结构基础。
肌红蛋白:只有三级结构的单链蛋白质,易与氧气结合,氧解离曲线呈直角双曲线。
血红蛋白:具有4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可结合4分子氧。成人由两条α-肽链(141个氨基酸残基)和两条β-肽链(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氧分压较低时,与氧气结合较难,氧解离曲线呈S状曲线。因为:第一个亚基与氧气结合以后,促进第二及第三个亚基与氧气的结合,当前三个亚基与氧气结合后,又大大促进第四个亚基与氧气结合,称正协同效应。结合氧后由紧张态变为松弛态。
三、若蛋白质的折叠发生错误,尽管其一级结构不变,但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仍可影响其功能,严重时可导致疾病发生,称为蛋白质构象疾病,如:人纹状体脊髓变性病(CJD)、老年痴呆症、亨廷顿舞蹈病、疯牛病等。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9
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蛋白质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及侧链中的某些基团,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2、蛋白质的沉淀:在适当条件下,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包括:
,破坏水化层。也可用乙醇。
,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破坏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电荷而沉淀。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3、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为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常见的导致变性的因素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超声波、紫外线、震荡等。
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处有特征性吸收峰,可用蛋白质定量测定。
5、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10
:经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可发生反应,蛋白质分子中游离a-氨基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酮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氨基酸不出现此反应。蛋白质水解加强,氨基酸浓度升高,双缩脲呈色深度下降,可检测蛋白质水解程度。
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1、沉淀,
2、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4、层析:
,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白质的电荷量及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