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认同”视域中的文学.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认同”视域中的文学
薛晓霞 摘 要: 学界对于“文学”的本质性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丰繁复杂的表述之中,本文将文学这一独特的生存体置于“认同”视域中予以全新的关照,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的世俗性和精神升腾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如出一辙,很好地概括了人类的“认同”心理,重要的是他将“认同”概括为人们如何接纳自身的一种“路径”,人们从“认同”中认识到了自己的“根”、了解到了自己的现实存在、也获知了自身的未来发展趋向。他们“接纳”了过去和现实中的自己,进而通过努力接纳并提升着未来的自己。这也正如霍尔所说的“认同”的结果便是“我们将会成为谁?”、“我们如何被重现?”、“如何影响到我们怎样重现我们自己?”。总之人类的“认同”活动是人类完善自我、“接纳”自我的“路径”,是一个从当下性出发指向未来的过程。
二、“文学”与“认同”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学界在谈及这句话时,往往将其与“诗意地栖居”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诗意的,而文学恰是这种诗意生存的最好的承载体,文学家总是以第一次见到的目光打量世界,打量生活,从而把人类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提升起来,使生活充满了鲜活而生动的色彩。其实,文学之所以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最重要之处在于“诗意地栖居”之后的另外一层含蕴。即它可以确证、反思、推进人类的生存。也就是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性活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休栖的“诗意”之境,同时也给人类展示了一个动态的、不断确证与思考的精神性动力。在文学的天地中,描述着人类业已形成的存在方式,并展望着未来的生存理想。在这样的描述与展望之中,个体从中确认、体察着自身的现状与人格力量的平庸与缺失,并且向往着这种平庸与缺失的提升。既然文学的空间是个体、民族自我描述、确证与提升的空间,那么它必将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我们看来,这种认同关系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文学如何重现或表征我们,即“认同”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霍尔所说的“我们如何重现”的问题;第二是文学如何影响或塑造人类的自我认同,也就是霍尔的“如何影响到我们去怎样重现我们自己”。如果就文学文本来说,则要求文学文本不仅仅重现或表征我们的现实存在,更重要的应该是这种重现或表征将如何影响或塑造我们,进而又影响到我们怎样重现我们自己。看它是否使个体从中体察到了自我的生存性匮乏与缺失或者向往,进而促使个体以更高的一种精神价值来要求提升自己。也就是说,文学自从产生以来,这种“认同”特质便伴随其左右,使文学有了自身独立的使命,即文学始终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存在。“我们将会成为谁?”是其建构的目标与宗旨。所以,一种精英意识与精神的“升腾”是很必要的,也是文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真正地说“文学是人学”。
三、“文学认同”与“池莉”
池莉,作为当代拥有众多读者群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世俗性”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池莉小说创作所呈现的这种“世俗性”情态给人一种平庸、无奈的感觉,这种过于亲和“世俗”的创作姿态是一种“媚俗”,其小说是严重的“精神性缺钙”。而有的学者则以中国小说传统便是对于世俗性生活的表现为由,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池莉承续了中国的古老传统,将文学神圣的笔触重新拉

“认同”视域中的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4-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