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散文
1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
.
3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过程:
1、朗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构思
3、鉴赏优美的语言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17
.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18
.
本 体
喻 体
原 句
相 似 点
荷 叶
白 花
(荷花)
清 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 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以及
旋转的动感,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在色泽上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在数量上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都
断断续续、隐约可闻
19
.
通感
缕 缕 清 香
渺 茫 的 歌 声
嗅 觉
听 觉
光与影的旋律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视 觉
听 觉
20
.
通感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21
.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22
.
同是写灯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我的空中楼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23
.
荷 塘 月 色
月下的荷塘
荷塘的月色
24
.
荷 塘 的 月 色
月 光 如 水
正面描写
薄 雾 似 纱
花 叶 若 梦
灌木黑影斑驳
侧面描写
杨柳倩影如画
光 影 似 曲
隔 树 斜 照
满 月 淡 云
25
.
朱自清
荷塘月色
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抑郁孤寂愁闷、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26
.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7
.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