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非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非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化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如今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的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风光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表达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表达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的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考虑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