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
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提示:学生寻找的时候容易遗漏,应当提醒学生紧扣意象细致的有条不紊的探寻。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明确:缺月外表写月亮的不圆,其实在人生层面比喻的写出了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和家人悲离;还在社会环境层面暗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精品文档请下载)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络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困难,心情低落。
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精品文档请下载)
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4、概括上片、下片的意义。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气氛。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和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精品文档请下载)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和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穿。(精品文档请下载)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覆盖着浓郁的孤独和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化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精品文档请下载)
5、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月,再怎么亮堂,它也是残缺的。永远,,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假设可以,我要成为你
—-缥缈处的孤鸿。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腐败,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品读,鉴赏评析
1.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案 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凄冷、孤苦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2。“谁见幽人独往来?"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和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单独彷徨,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和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精品文档请下载)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慌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精品文档请下载)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里“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
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彷徨心境。(精品文档请下载)
5.本词上片写鸿见人,,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试分析本词里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精品文档请下载)
答案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4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