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共9篇〕 由大文斗范文网会员“swithen”投稿细心引荐,我盼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不敢说我豁然开朗,但我知道它的确给了我很大影响。我们都爱文学,爱好阅读,爱好写作。远航,千万不要放弃你的文学梦,我们要一起努力,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
既然已经确定更远地翱翔,就不要收回已张开的翅膀。
第2篇:《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据郑玄、孔颖达说明: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小人相接虚辞相饰;淡水相合为江河,酒醴相合乃败坏。这里是借水和醴来喻扬儒家崇尚质实反对虚实的主见。水,淡而无味,但无酸酢;醴,甘甜而易坏。淡水相合如江河,坦荡浩淼。君子坦荡,清越可风。记得《镜花缘》中写到君子国,君子谦谦,坦荡崇高。中国古代艺术更是充溢某种淡远特色,水墨山水,水墨兰花;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高山流水;更有甚者,陶诗采菊东篱悠闲见山的情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无不表达出淡的韵味来。
身处这间小屋,弘一法师是我的教师。弘一法师到上虞白马湖小住时,曾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慎重而又了不得地夹起白萝卜。在他看来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在别人看来是受罪,而在他却是享乐。萝卜白菜清水淡饭中可品出真味道,安静淡泊中亦可参出玄妙的禅境。
在这间小屋里,应卸下白天里戴的各种面具,抛开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留一份淡泊,守一份崇高。几杯清茶,两三知己,不述满腹牢骚,只求信口开河信手拈,谈天说地古今兼;没有腐土酸佛,只有谦谦君子;不羡柜窗陈美酒,只喜看架上列新书。
这间小屋,透着股君子之风——淡泊自守。
其次间小屋应是一间芳香四溢的花屋。在无暇踱步于园林、流连于花展时,我就来这儿。我要用灵敏的嗅觉嗅嗅优雅芳香的天竺葵、薰衣草、白玫瑰、丁香花,我要用光明的眼睛悟出石榴的热忱兴奋、白丁香的悠然淡雅、六月雪的安静自然。这全部的花儿都是我最真挚、最接近的挚友。假如无暇去风景秀丽的西湖,就让我沉醉在这花的世界里,沉醉在美的享受中。这小屋中的每一朵花都是精灵,是花仙子,和她们在一起时,我会觉得心情惬意、开心。因为小屋的花常盛不衰,所以我也时时挑一枝金黄的向日葵或是几枝肃穆端庄的君子兰赠予友人。以花会友,将淡淡的芳香传递给爱花、惜花之人,何乐而不为?
喜爱这间小屋,因为小屋里开满了四季不衰的鲜花,而人的一生不也正应当像漂亮的花一样,自己无所求,而给人间以美妙吗?
第三间小屋是让人身心惬意的茶屋。
《红楼梦》中的贾太君一到翠栊庵,就向妙玉索茶,与刘姥姥共饮老君眉;康熙南巡饮了碧螺春,此茶芳名流传至今。古今很多骚人墨客,都与茶结下了不解的艺术因缘。苏东坡就有“且将新火试新茶”的佳句,周谷城老人写出了“作客老人家,畅饮一杯茶,胜友如云至,春意满天际”铿锵快乐的诗句。
想想五六十年后,我亦到耄耋之年。到那时,如约几位年轻时的知己到这间小屋来,畅叙旧情,细啜香茗,啧啧品尝,定会口舌芳香,精神饱满,龙钟全消;回思往事,那么定会青春焕发,目睹晚晴,逸兴遄飞。这是何等的乐事!
除烦去腻,不行缺茶。茶有解毒去病、益目助思之效。身处这间小屋,哪怕没有“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但只要有浓浓的大砖茶,沁人心脾的绿茶就可襟灵爽身、满足惬心。这间小屋是不败的茶屋,一年四季,茶香溢人。能身处这间小屋,该是何等惬心满足的事啊!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