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疹 measles
第一页,共四十七页。
4岁小儿,发热,体温38℃,并有结膜炎,1天后出疹,由面部开始,1天后遍及全身。3天后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疹
。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七页。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
并发症 :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七页。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 ------并发症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好。
:有助于早期诊断
(1)抗体检测 (2)抗原检测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七页。
*
诊断与鉴别诊断潜伏期 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前驱期 发热 +3C+Koplik spots 多核巨细胞出疹期 皮疹的特点恢复期 糠屑样脱皮,色素沉着 ELISA法 麻疹抗体(SIg M)
+ 流行病学
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原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关系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2-3天口腔粘膜斑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原发病症状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人疱疹病毒6型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离
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发热3-4天,出疹期热更高
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发热、服药史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
风疹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七页。
猩红热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七页。
幼儿急疹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七页。
治疗 无特殊治疗,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优化环境,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七页。
八.治疗
单纯麻疹病人采取对症支持疗法,细心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七页。
【预 防】
预防接种为主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七页。
预防
关键措施: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麻疹患者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 :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被动免疫:接触5天内予免疫血清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只维持3-8周。
(2)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可维持4-6年以上,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d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减轻病情。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关于疫苗
体弱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措施, 注射丙种球蛋白,一般认为接触病人5日内应用足量注射,可完全保护避免发病,5 日后或用量不足,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患儿在接触麻疹 2日内应急接种麻疹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的发生,若接触 2日后接种,可能减轻症状,
麻疹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